请输入关键字
发展历程
六十年来,计算中心经过1963年初建、1972年重建、1985年后全新发展、1997年后高速发展等重要阶段
1963年-1972年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于1962年,行政隶属于数学力学系。中心配备了一台103电子管计算机,这在当时开创了中国高校拥有计算机并为全校提供计算服务的先河。计算中心由徐翠薇负责,王丕显为机房负责人,机房设在北京大学昌平校区200号。103计算机是仿制前苏联的M-3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为30次/秒,用磁鼓做内存,存储容量为1024字,字长为32位、定点。为使用、管理、维护、整修这台103机,计算中心组建了三十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这其中大部分人员,在1969年后作为重要技术骨干,参与了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研制工作,为150机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150机研制成功后,为解决学校教学和科研使用计算机的需求,北京大学在研制“150”百万次计算机的基础上,组织原班人马研制一台十几万次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即6912机。
1972年-1984年
1972年学校从数学力学系抽调教师重组计算中心,由唐世渭任主任,孙玉芳任副主任,陆玉英任党支部书记,专门负责6912机的运行、维护和上机计算。计算中心党政关系隶属于数学力学系,机房设在北阁,配置了一台我校自己研制的6912机。6912机的注册名称是DJS-18,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多道程序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钟15万次,内存容量为65K字,字长为48位。6912机于1974年9月起正式启用,每天24小时运行。在国内计算机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该机有力保障了我校师生计算机教学实习和科研计算,同时,吸引了校外320多个单位来上机。1974年至1979年,该机提供有效使用机时30000多小时。据不完全统计,该机所提供计算支持的科研课题中有近千项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大学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的66个科研项目中有一半是通过该机进行计算完成的。1983年,北京大学对计算中心进行了整合和扩充,用首批世界银行贷款购买了美国HONEYWELL公司的DPS8系列中心计算机,继续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完备的计算服务。
1985年-2013年
1985年计算中心被确立为处级建制单位,成为面向全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实验室。计算中心从北阁迁至红二楼,在编人员60多人,下设运行室、应用室、CAD室、动力室、微机组、技术开发咨询部和办公室。其后三十年,伴随着北京大学的发展,计算中心的工作职责不断丰富和拓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计算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计算中心、管理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三位一体的实体单位。作为独立建制的全校大型综合实验室,计算中心在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校园网基础设施从无到有,无线网建设取得领先地位,电子校务系统迅猛发展,微机教学服务惠及全校师生,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高性能计算服务日趋完善,网络信息服务不断提升……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计算中心面向全校提供校园网和电子校务服务,为全校的计算机教学和高性能计算提供实习和计算环境,为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引领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和发展。
2013年-2023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论断。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以此为根本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迎来了全新发展的十年。十年间,计算中心顺应信息时代浪潮,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积极响应师生新期待,成功搭建了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应用平台和信息服务“四个平台”,提升了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科研平台、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四个服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
从日常生活的吃、住、行,到师生的办公、学习、交流,再到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数字技术在北大校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使多项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加快普及……计算中心在数字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与案例,努力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了北大经验和北大智慧。
1997年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于1963年,是集计算中心、管理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于一体的实体单位,是独立建制的全校大型综合实验室,负责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与运行服务工作。计算中心现有教职员工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3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48人,下设办公室、发展规划室、微机教学室、运行服务室、系统管理室、信息安全室、网络安全室、网络运行室、网络信息室、应用一室、应用二室、应用三室、应用平台室。
大事记
1963-1972
1973-1982
1983-1992
1993-2002
2003-2012
2013-2023
1963年,教育部为高校争取到两台103计算机的指标,其中一台分配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承担了购买计算机、建立机房的任务,并随即成立计算中心,行政上隶属数学力学系。计算中心由数学力学系徐翠薇任主任、由无线电系调来王丕显为机房负责人,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调来贾秉文,从北京无线电技术学校调来施来荣等三人,参加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技术工作。程序组(软件人员)由计算数学教研室抽调来的部分教员以及数学力学系应届毕业留校的徐联舫等人组成。
1963年12月24日,时任数学力学系副系主任程民德教授在系党总支会议上传达了在西安召开全国计算技术会议精神:全国成立两个计算中心,南方一个设在南京,北方一个设在北京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合办。同时,程民德教授传达了陆平校长对建设计算中心的意见:不能将计算中心仅仅看成为一个系、一个教研室或两个系两个教研室的事情,应看成为学校的,以后还是几个学校的事情。建设工作可分两阶段,当前筹备阶段就应由学校抓,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张龙祥同志挂帅,两系系主任参加,两个教研室哪些人参加可由系里确定。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自1964年下半年后,学校难以顾及计算中心的发展,但仍在1964年和1965年为计算中心留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无线电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计算中心三十多人的计算机软、硬件队伍。
1963年,教育部为高校争取到两台103计算机的指标,其中一台分配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承担了购买计算机、建立机房的任务,并随即成立计算中心,行政上隶属数学力学系。计算中心由数学力学系徐翠薇任主任、由无线电系调来王丕显为机房负责人,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调来贾秉文,从北京无线电技术学校调来施来荣等三人,参加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技术工作。程序组(软件人员)由计算数学教研室抽调来的部分教员以及数学力学系应届毕业留校的徐联舫等人组成。
1963年12月24日,时任数学力学系副系主任程民德教授在系党总支会议上传达了在西安召开全国计算技术会议精神:全国成立两个计算中心,南方一个设在南京,北方一个设在北京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合办。同时,程民德教授传达了陆平校长对建设计算中心的意见:不能将计算中心仅仅看成为一个系、一个教研室或两个系两个教研室的事情,应看成为学校的,以后还是几个学校的事情。建设工作可分两阶段,当前筹备阶段就应由学校抓,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张龙祥同志挂帅,两系系主任参加,两个教研室哪些人参加可由系里确定。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自1964年下半年后,学校难以顾及计算中心的发展,但仍在1964年和1965年为计算中心留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无线电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计算中心三十多人的计算机软、硬件队伍。
1974年5月,6912机交付使用,机房设在北阁,9月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使用。 6912机是一台集成电路中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钟15万次,内存容量为65K字(字长48位)。在国内计算机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该机除了保障我校师生使用计算机的需要外,还接待校外几百个单位来上机算题。机器全天24 小时运行,除每周星期一上午为维护机器时间外,其它时间均对外开放,上机时间安排很满。计算中心成为北京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北大的骄傲,也成为外宾参观北大的必到之处。
截至1979年上半年,6912机一直运行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提供有效使用机时29940小时,机时收入已达到机器的制造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仅1975和1976两年在6912机上机的就有近千个计算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66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一半是在该机上进行科学计算而取得的。
1974年5月,6912机交付使用,机房设在北阁,9月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使用。 6912机是一台集成电路中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钟15万次,内存容量为65K字(字长48位)。在国内计算机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该机除了保障我校师生使用计算机的需要外,还接待校外几百个单位来上机算题。机器全天24 小时运行,除每周星期一上午为维护机器时间外,其它时间均对外开放,上机时间安排很满。计算中心成为北京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北大的骄傲,也成为外宾参观北大的必到之处。
截至1979年上半年,6912机一直运行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提供有效使用机时29940小时,机时收入已达到机器的制造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仅1975和1976两年在6912机上机的就有近千个计算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66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一半是在该机上进行科学计算而取得的。
1983年1月,北京大学对计算中心进行了整合,由原隶属于计算机系的计算中心和隶属于电子仪器厂计算机研究室的技术人员组成新的计算中心,任命马希文为主任,张兴华为副主任,吕风翥为党支部书记,党政关系挂靠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时任研究所所长为林建祥,研究所副所长为王选,总支书记为龚理嘉。研究所包括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计算中心和图书馆自动化几个单位。
1983年5月,北京大学派出8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人员(黄达武、刘方焱、刘贺湘、郑金俊、任守奎、丁万东、吴凤宜、王一心)到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DPS8/52大型机分时系统的培训学习。DPS8/52大型机分时系统是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从美国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购置的。此次培训代表团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14所重点大学共119名团员、3名团长组成,培训内容涉及主机、外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通信等众多方面。
1983年1月,北京大学对计算中心进行了整合,由原隶属于计算机系的计算中心和隶属于电子仪器厂计算机研究室的技术人员组成新的计算中心,任命马希文为主任,张兴华为副主任,吕风翥为党支部书记,党政关系挂靠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时任研究所所长为林建祥,研究所副所长为王选,总支书记为龚理嘉。研究所包括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计算中心和图书馆自动化几个单位。
1983年5月,北京大学派出8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人员(黄达武、刘方焱、刘贺湘、郑金俊、任守奎、丁万东、吴凤宜、王一心)到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DPS8/52大型机分时系统的培训学习。DPS8/52大型机分时系统是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从美国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购置的。此次培训代表团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14所重点大学共119名团员、3名团长组成,培训内容涉及主机、外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通信等众多方面。
1984年夏,计算中心由北阁搬到新改建好的计算中心(红二楼)所在地,房屋面积有1200多平米,其中主机房300平米,办公室350平米,终端室300平米,电源空调系统150平米。后来计算中心又将红二楼的三层大屋顶改造成了微机房,微机房的面积又增加300平米。 6912机停止使用。
1984年7月,DPS8/52计算机到货并进行安装,经两个月试运行,10月正式向全校开放,于1985年6月验收。DPS8/52是HONEYWELL公司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型计算机产品,价值170多万美元。该系统是一个分时多用户系统,可同时容许72个终端用户上机操作,其运算速度为每秒处理指令120万条,提供多种计算语言和外部设备,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教员的科研计算。作为当时北京大学唯一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器,该计算机为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北京大学也成为当时全国拥有DPS8机的14所大学中,唯一能维护到“组件级”的高校。
1984年,北京大学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买GOULD公司的32/2750小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该机带有绘图仪数字化仪等外围设备,上半年到货安装调试,下半年提供上机服务,总价值40多万美元。
1984年夏,计算中心由北阁搬到新改建好的计算中心(红二楼)所在地,房屋面积有1200多平米,其中主机房300平米,办公室350平米,终端室300平米,电源空调系统150平米。后来计算中心又将红二楼的三层大屋顶改造成了微机房,微机房的面积又增加300平米。 6912机停止使用。
1984年7月,DPS8/52计算机到货并进行安装,经两个月试运行,10月正式向全校开放,于1985年6月验收。DPS8/52是HONEYWELL公司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型计算机产品,价值170多万美元。该系统是一个分时多用户系统,可同时容许72个终端用户上机操作,其运算速度为每秒处理指令120万条,提供多种计算语言和外部设备,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教员的科研计算。作为当时北京大学唯一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器,该计算机为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北京大学也成为当时全国拥有DPS8机的14所大学中,唯一能维护到“组件级”的高校。
1984年,北京大学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买GOULD公司的32/2750小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该机带有绘图仪数字化仪等外围设备,上半年到货安装调试,下半年提供上机服务,总价值40多万美元。
1985年3月,计算中心升级为处级建制,定位为面向全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实验室。9月,张兴华被任命为主任,后王一心和黄达武被任命为副主任,孙光斗为办公室主任,吕风翥为党支部书记。计算中心下设运行室、应用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动力室和办公室五个科室。
1985年,计算中心成立技术开发部,目的是加强与社会上的联系,开办各种计算机应用短训班,推广计算中心自主开发的软、硬件产品,承接各种软件开发任务,经销微机等等,以充分发挥计算中心的技术专长,为社会提供服务。
1985年11月,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85年,计算中心与东语系合作研制成功蒙古文操作系统。
1985年,中心成立‘微机组’,搞微机应用开发,主要是开发研制了“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1985年3月,计算中心升级为处级建制,定位为面向全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实验室。9月,张兴华被任命为主任,后王一心和黄达武被任命为副主任,孙光斗为办公室主任,吕风翥为党支部书记。计算中心下设运行室、应用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动力室和办公室五个科室。
1985年,计算中心成立技术开发部,目的是加强与社会上的联系,开办各种计算机应用短训班,推广计算中心自主开发的软、硬件产品,承接各种软件开发任务,经销微机等等,以充分发挥计算中心的技术专长,为社会提供服务。
1985年11月,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85年,计算中心与东语系合作研制成功蒙古文操作系统。
1985年,中心成立‘微机组’,搞微机应用开发,主要是开发研制了“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1986年6月,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编辑出版的“屏幕内外”正式创刊出版,内部发行。其宗旨是为计算机用户服务: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传输信息的通道,成为计算机用户之间交流使用计算机心得体会的园地。
1986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通过鉴定。
1986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获北京地区管理软件一等奖和北大首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86年,计算中心被评为北京大学1983-1985年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1986年,计算中心先后开发HONEYWELL计算机公司DPS6、DPS8通信机和VAX7000机内存储器内存板,并批量生产,满足了北京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需求,节约了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6年,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牵头联合清华计算中心、第二炮兵计算中心,成功研发DPS8/52大型机CPU系统,使DPS8/52机升级为DPS8/70系统,并于1987年6月9日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86年,计算中心研制成功BD气象绘图软件包。该软件为气象专业应用软件包。
1986年6月,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编辑出版的“屏幕内外”正式创刊出版,内部发行。其宗旨是为计算机用户服务: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传输信息的通道,成为计算机用户之间交流使用计算机心得体会的园地。
1986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通过鉴定。
1986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获北京地区管理软件一等奖和北大首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86年,计算中心被评为北京大学1983-1985年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1986年,计算中心先后开发HONEYWELL计算机公司DPS6、DPS8通信机和VAX7000机内存储器内存板,并批量生产,满足了北京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需求,节约了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6年,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牵头联合清华计算中心、第二炮兵计算中心,成功研发DPS8/52大型机CPU系统,使DPS8/52机升级为DPS8/70系统,并于1987年6月9日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86年,计算中心研制成功BD气象绘图软件包。该软件为气象专业应用软件包。
1987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中心为第二完成单位。
1987年9月26日,由计算中心、计算机系和设备实验室处合作研发的“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系统于1988年5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该系统的运行,使北京大学设备实验是处于1988年12月1日获北京高教局系统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先进集体。
1987年到1988年,计算中心在重点开发四用户板、八用户板的同时,还完成了智能八用户板和大型活动磁盘系统MSU-451型读写电路板的开发,为后来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中心为第二完成单位。
1987年9月26日,由计算中心、计算机系和设备实验室处合作研发的“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系统于1988年5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该系统的运行,使北京大学设备实验是处于1988年12月1日获北京高教局系统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先进集体。
1987年到1988年,计算中心在重点开发四用户板、八用户板的同时,还完成了智能八用户板和大型活动磁盘系统MSU-451型读写电路板的开发,为后来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北京大学购买了价值50万美元的美国ELXSI公司的6400小巨型计算机系统,并派遣林赛乐、高桂琴、黑振强、刘方焱四人到新加坡参加培训。4月初设备到货并安装验收完毕,向校内外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是一个多CPU 系统,单个CPU 每秒可执行 600万条指令,是DPS8/52的5倍,虚拟存储空间大,尤其适合用于科学计算,经测试,其综合计算能力是DPS8/52的2.5倍。
1988年,计算中心承担“丹东化纤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当时丹东化纤公司是国家纺织部的重点企业,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王一心为该项目负责人,孙绍芳、唐祚继、王克宁、黄达武、李润娥、李红、高桂琴、人事部的王东和侯荣菊等人先后参加该项目的研制。1990年3月,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此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2月,该项目的二期工程完成,并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应用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项目。该项目把握了当时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采用XENIX多用户操作系统、INFORMIX网络数据库、C语言编程等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完善、体系结构合理,再加上用户出色的工作业绩,使系统运行良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年,计算中心成立微机室,主要负责微机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应用开发工作,负责人为吴世琪、孙绍芳。
1988年学校购进39台Pc-Xt,微机组升为微机室,向学生开放微机教学。
1988年,北京大学购买了价值50万美元的美国ELXSI公司的6400小巨型计算机系统,并派遣林赛乐、高桂琴、黑振强、刘方焱四人到新加坡参加培训。4月初设备到货并安装验收完毕,向校内外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是一个多CPU 系统,单个CPU 每秒可执行 600万条指令,是DPS8/52的5倍,虚拟存储空间大,尤其适合用于科学计算,经测试,其综合计算能力是DPS8/52的2.5倍。
1988年,计算中心承担“丹东化纤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当时丹东化纤公司是国家纺织部的重点企业,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王一心为该项目负责人,孙绍芳、唐祚继、王克宁、黄达武、李润娥、李红、高桂琴、人事部的王东和侯荣菊等人先后参加该项目的研制。1990年3月,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此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2月,该项目的二期工程完成,并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应用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项目。该项目把握了当时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采用XENIX多用户操作系统、INFORMIX网络数据库、C语言编程等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完善、体系结构合理,再加上用户出色的工作业绩,使系统运行良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年,计算中心成立微机室,主要负责微机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应用开发工作,负责人为吴世琪、孙绍芳。
1988年学校购进39台Pc-Xt,微机组升为微机室,向学生开放微机教学。
1989年1月,计算中心出版的刊物“屏幕内外”更名为“计算中心通讯”。至此, “屏幕内外”共出版11期。
198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 ),国内称之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主要目标为在中关村地区建成一个骨干网络,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的网络连接起来,提供高性能的网络服务设施及超级计算机应用。计算中心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并具体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任务。
1989年1月,计算中心出版的刊物“屏幕内外”更名为“计算中心通讯”。至此, “屏幕内外”共出版11期。
198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 ),国内称之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主要目标为在中关村地区建成一个骨干网络,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的网络连接起来,提供高性能的网络服务设施及超级计算机应用。计算中心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并具体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任务。
1992年1月,在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的支持下,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王一心、孙绍芳、李润娥、计算机研究所的龚理嘉等人开始进行系统筹划工作。
1992年7月,王一心代表计算中心起草制定了“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进行了讨论并对以下主要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的职能支持由校长办公室负责,技术支持由计算中心负责;公用设施的经费支持方面,学校从92年到95年每年拨20万专款用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职能部处、院系、所、中心自筹资金用于本单位的子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992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网申请获得一个B类IP地址162.105.0.0/16。
1992年12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当时校园网的主干网采用了10兆速率的光纤以太网,用光缆将11栋教学实验楼的21个子网、400多台计算机联网,楼内的局域网采用粗/细同轴电缆。校园网以TCP/IP为主要协议,PC+Netware做路由器,提供的网络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与共享、远程登录、域名服务等。
1992年1月,在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的支持下,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王一心、孙绍芳、李润娥、计算机研究所的龚理嘉等人开始进行系统筹划工作。
1992年7月,王一心代表计算中心起草制定了“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进行了讨论并对以下主要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的职能支持由校长办公室负责,技术支持由计算中心负责;公用设施的经费支持方面,学校从92年到95年每年拨20万专款用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职能部处、院系、所、中心自筹资金用于本单位的子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992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网申请获得一个B类IP地址162.105.0.0/16。
1992年12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当时校园网的主干网采用了10兆速率的光纤以太网,用光缆将11栋教学实验楼的21个子网、400多台计算机联网,楼内的局域网采用粗/细同轴电缆。校园网以TCP/IP为主要协议,PC+Netware做路由器,提供的网络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与共享、远程登录、域名服务等。
1993年1月20日,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验收小组认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2月开学时,微机室有PC-XT30台,PC-286 30台,PC-386 26台。可供学生86人上机。
199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管理信息中心”,用于组织和领导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时任副校长的迟惠生教授兼任中心主任,计算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和王一心兼任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同时兼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尽管管理信息中心为虚体单位,但其干部配备一方面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必须的“第一把手原则”,另一方面倚靠校长办公室和计算中心两个实体单位发挥其职能支持和技术支持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了1992年7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的精神。
1993年3月,计算中心正式启动开发“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该系统共包括八个子系统:招生管理子系统,院、系级本专科生教务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研究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排课表子系统,公共课教务管理子系统,毕业生分配子系统。从1994年开始到1996年,各子系统陆续在北京大学投入使用。
1993年春天,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成人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有脱产和夜大学两种办学类型,当年度共招收学生81人。
1993年9月,学校又购进60台PC-386,此时共有150多台微机提供全校教学和科研使用。
1993年10月,计算中心以“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为题报自然科学处立项,计划1995年完成。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九十年代最为先进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引进了在开放性和数据库的异构能力比较强的美国Sybase公司的数据库和复制技术。自此,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1993年底,由于DPS8淘汰,龚理嘉、朱万森、马莲芬将“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改成微机版(foxbase)。
1993年1月20日,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验收小组认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2月开学时,微机室有PC-XT30台,PC-286 30台,PC-386 26台。可供学生86人上机。
199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管理信息中心”,用于组织和领导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时任副校长的迟惠生教授兼任中心主任,计算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和王一心兼任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同时兼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尽管管理信息中心为虚体单位,但其干部配备一方面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必须的“第一把手原则”,另一方面倚靠校长办公室和计算中心两个实体单位发挥其职能支持和技术支持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了1992年7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的精神。
1993年3月,计算中心正式启动开发“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该系统共包括八个子系统:招生管理子系统,院、系级本专科生教务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研究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排课表子系统,公共课教务管理子系统,毕业生分配子系统。从1994年开始到1996年,各子系统陆续在北京大学投入使用。
1993年春天,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成人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有脱产和夜大学两种办学类型,当年度共招收学生81人。
1993年9月,学校又购进60台PC-386,此时共有150多台微机提供全校教学和科研使用。
1993年10月,计算中心以“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为题报自然科学处立项,计划1995年完成。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九十年代最为先进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引进了在开放性和数据库的异构能力比较强的美国Sybase公司的数据库和复制技术。自此,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1993年底,由于DPS8淘汰,龚理嘉、朱万森、马莲芬将“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改成微机版(foxbase)。
1995年3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孙光斗任党支部书记。
1995年8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网络中心”,挂靠计算中心,主要负责北大校园网的建设,任命计算中心主任张兴华兼任网络中心主任,王一心和刘贺湘为副主任。计算中心网络室作为北京大学网络中心的技术实体,具体负责北京大学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
1995年10月,购置方正586微机,以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结束后赠送给北大计算中心的惠普486机,计算中心整个教学微机数量增加到280台左右。
1995年11月,计算中心建立起模拟电话拨号网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电话拨号入网服务,使教师可以在家上网。
1995年12月,北京大学主页第一版正式对外开通。这是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初期计算中心与校长办公室合作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Internet对外宣传北大,让世界了解北大。主页分中、英文两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人物、风光、院系、师资、课程介绍等,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成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网站之一。
1995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任务。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光缆以10兆速率与CERNET网控中心相连。
1995年下半年,计算中心完成从红二楼分别向办公楼、南阁、勺园、后勤大楼和红三楼的五条多模光缆的铺设工作;同时对北京大学局域网进行第一次更新改造,将铜轴电缆、HUB分别升级到RJ45双绞线和交换机。
1995年3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孙光斗任党支部书记。
1995年8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网络中心”,挂靠计算中心,主要负责北大校园网的建设,任命计算中心主任张兴华兼任网络中心主任,王一心和刘贺湘为副主任。计算中心网络室作为北京大学网络中心的技术实体,具体负责北京大学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
1995年10月,购置方正586微机,以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结束后赠送给北大计算中心的惠普486机,计算中心整个教学微机数量增加到280台左右。
1995年11月,计算中心建立起模拟电话拨号网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电话拨号入网服务,使教师可以在家上网。
1995年12月,北京大学主页第一版正式对外开通。这是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初期计算中心与校长办公室合作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Internet对外宣传北大,让世界了解北大。主页分中、英文两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人物、风光、院系、师资、课程介绍等,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成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网站之一。
1995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任务。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光缆以10兆速率与CERNET网控中心相连。
1995年下半年,计算中心完成从红二楼分别向办公楼、南阁、勺园、后勤大楼和红三楼的五条多模光缆的铺设工作;同时对北京大学局域网进行第一次更新改造,将铜轴电缆、HUB分别升级到RJ45双绞线和交换机。
1996年1月8日,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验收和鉴定。鉴定小组认为网点建设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中文信息资源建设、国外信息资源镜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九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秋,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IBM技术中心”,由计算中心管理,其任务是将当时的最新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并为IBM公司的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等领导和技术同行出席了成立大会。
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主页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96“JAVA杯HomePage竞赛”三等奖。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与生命学院合作完成了移植与开发生物基因数据库。
1996年,由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和“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投入运行。
1996年,计算中心承担北京大学“九五”“211工程”的“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对校园网进行更新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铺27公里光缆,校园网的网络连接从20多栋楼扩展到50多栋楼;改造30栋楼内局域网,从粗、细同轴电缆改造成5类双绞线;更新主干网网络设备。
1996年1月8日,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验收和鉴定。鉴定小组认为网点建设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中文信息资源建设、国外信息资源镜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九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秋,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IBM技术中心”,由计算中心管理,其任务是将当时的最新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并为IBM公司的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等领导和技术同行出席了成立大会。
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主页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96“JAVA杯HomePage竞赛”三等奖。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与生命学院合作完成了移植与开发生物基因数据库。
1996年,由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和“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投入运行。
1996年,计算中心承担北京大学“九五”“211工程”的“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对校园网进行更新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铺27公里光缆,校园网的网络连接从20多栋楼扩展到50多栋楼;改造30栋楼内局域网,从粗、细同轴电缆改造成5类双绞线;更新主干网网络设备。
1997年3月,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获教育部一等奖,1997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6-531),北京大学均为第二完成单位。
1997年,计算中心完成211工程“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校园网主干网的网络设备的更新改造。更新改造中全面采用交换网络技术和虚拟网络技术;主干网采用高速的ATM技术,速率为622兆,在计算中心、图书馆和物理大楼三个主节点分别配置一个主交换机Catalyst5500和一个路由器Cisco7505,到一些主要楼群的速率为155兆(ATM)或100兆(LAN交换);楼内采用10Base-T或100Base-T交换式以太网络。网络设备于1997年5月底到货,6月安装调试,8月初投入运行,逐步更换原来老的网络设备。改造期间,新、老网并行运行。10月份后,新网络系统全部投入运行。更新改造工作进行顺利,系统运行良好。
1997年,北京大学唯一的公共电子邮件平台实施了更新改造,铜轴电缆更新为RJ45水晶头双绞线,HUB升级到10Mbps交换机,其有一台Email服务器和40台pc机,专门为全校留学生收、发电子邮件服务。
1997年3月,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获教育部一等奖,1997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6-531),北京大学均为第二完成单位。
1997年,计算中心完成211工程“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校园网主干网的网络设备的更新改造。更新改造中全面采用交换网络技术和虚拟网络技术;主干网采用高速的ATM技术,速率为622兆,在计算中心、图书馆和物理大楼三个主节点分别配置一个主交换机Catalyst5500和一个路由器Cisco7505,到一些主要楼群的速率为155兆(ATM)或100兆(LAN交换);楼内采用10Base-T或100Base-T交换式以太网络。网络设备于1997年5月底到货,6月安装调试,8月初投入运行,逐步更换原来老的网络设备。改造期间,新、老网并行运行。10月份后,新网络系统全部投入运行。更新改造工作进行顺利,系统运行良好。
1997年,北京大学唯一的公共电子邮件平台实施了更新改造,铜轴电缆更新为RJ45水晶头双绞线,HUB升级到10Mbps交换机,其有一台Email服务器和40台pc机,专门为全校留学生收、发电子邮件服务。
1998年4月20日,由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三个系统同时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鉴定。对于“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鉴定意见称,该系统是当时高校已运行的系统中对教务管理信息覆盖面最完整的一个,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鉴定意见称,“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1998年4月29日下午,时任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来到北京大学进行视察,除在勺园参加了北大师生代表的座谈会外,还参观了几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计算中心的IBM机房。计算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同志首先向江总书记汇报了北京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情况,然后石清云院士向江总书记汇报了指纹识别系统取得的成绩并进行了演示,随后江主席在校长陈佳洱和中心主任张兴华的陪同下参观了学生上机的微机房,期间和计算中心成教的上机同学进行了交谈。
1998年7月,计算中心完成了新图书馆的连网。共1000个网络信息点,配置一个高档三层交换机,以622兆速率与校园网相连,10兆交换到桌面。
1998年8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1998年10月,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持、与东北大学共同承担研制与开发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分布式中英文目录服务技术”,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系统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11月,计算中心签署了国家"211工程"中CEREN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子专题合同。项目主要致力于主节点网络升级、扩容,为本地区高等学校和部分中小学校提供更好联网服务。
1998年12月,北大主页进行了第二次更新,着重进行了页面美化和栏目整合,并新增新闻动态、招聘信息、网络导航、站内搜索、网费查询等栏目。
1998年,计算中心完成对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网络系统的更新改造,包括整个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办公室连网的改造、从杂志社到职工家庭的连网布局设计。
1998年4月20日,由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三个系统同时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鉴定。对于“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鉴定意见称,该系统是当时高校已运行的系统中对教务管理信息覆盖面最完整的一个,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鉴定意见称,“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1998年4月29日下午,时任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来到北京大学进行视察,除在勺园参加了北大师生代表的座谈会外,还参观了几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计算中心的IBM机房。计算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同志首先向江总书记汇报了北京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情况,然后石清云院士向江总书记汇报了指纹识别系统取得的成绩并进行了演示,随后江主席在校长陈佳洱和中心主任张兴华的陪同下参观了学生上机的微机房,期间和计算中心成教的上机同学进行了交谈。
1998年7月,计算中心完成了新图书馆的连网。共1000个网络信息点,配置一个高档三层交换机,以622兆速率与校园网相连,10兆交换到桌面。
1998年8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1998年10月,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持、与东北大学共同承担研制与开发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分布式中英文目录服务技术”,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系统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11月,计算中心签署了国家"211工程"中CEREN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子专题合同。项目主要致力于主节点网络升级、扩容,为本地区高等学校和部分中小学校提供更好联网服务。
1998年12月,北大主页进行了第二次更新,着重进行了页面美化和栏目整合,并新增新闻动态、招聘信息、网络导航、站内搜索、网费查询等栏目。
1998年,计算中心完成对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网络系统的更新改造,包括整个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办公室连网的改造、从杂志社到职工家庭的连网布局设计。
1999年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硕士生招生子系统投入运行。199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同月,“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外事管理信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陆续投入运行。
1999年3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1999年5月,计算中心在校园网上安装一条30路的E1中继数字电话线,配置了56K MODEM接入和ISDN接入系统,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模拟电话拨号上网服务。同月,北大校园网与CERNET网控中心的连接速率由10兆提升到155兆。
1999年9月,北京大学“985”工程继续为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立项。
1999年10月,计算中心实现了研究生宿舍楼的联网。八栋楼共建有1400个网络信息点,配置一个千兆位交换机和70多个中、小型交换机,千兆速率上连校园网,100兆到楼,10兆到房间。
1999年10月,计算中心在研究生宿舍楼网络上开通了IP/TV。
1999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完成B/S结构的“北京大学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并投入运行,取代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
1999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报告称,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是当时高校中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同类系统中功能最强的系统。其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1999年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硕士生招生子系统投入运行。199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同月,“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外事管理信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陆续投入运行。
1999年3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1999年5月,计算中心在校园网上安装一条30路的E1中继数字电话线,配置了56K MODEM接入和ISDN接入系统,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模拟电话拨号上网服务。同月,北大校园网与CERNET网控中心的连接速率由10兆提升到155兆。
1999年9月,北京大学“985”工程继续为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立项。
1999年10月,计算中心实现了研究生宿舍楼的联网。八栋楼共建有1400个网络信息点,配置一个千兆位交换机和70多个中、小型交换机,千兆速率上连校园网,100兆到楼,10兆到房间。
1999年10月,计算中心在研究生宿舍楼网络上开通了IP/TV。
1999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完成B/S结构的“北京大学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并投入运行,取代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
1999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报告称,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是当时高校中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同类系统中功能最强的系统。其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2000年1月,北京大学主页进行了第三次更新。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开始为二级单位提供免费网页空间,增加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动态网页。
2000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了燕北园22栋教工宿舍楼联网,实现光缆连到门栋,共建有1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园区配置一个高档交换机和90多个小型交换机,1000兆上连校园网,100兆到门栋,10兆到户,实现了光纤联网。
2000年4月,学生宿舍楼33、34A楼接入校园网。二栋楼共建有240个网络信息点,100兆到楼,10兆到房间。
2000年4月,理科1-2号楼的网络开通。共5000个网络信息点,配有两个千兆位交换机,提供4500个10兆交换端口到桌面,500个100兆交换端口到桌面。
2000年5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用户管理系统”在新建微机实验室学生机房试运行并不断得到完善,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中推广应用。“校园网络用户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目录服务技术,每个用户采用单一的账号,可获得网络的多种服务,大大地改善了对网络用户的管理。
2000年7月6日,计算中心创建用于文、理科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开放式大型微机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基于Windows NT4.0,率先自主研发了安全域架构和网络账号计费软件,公共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实习系统开启了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2000年7月,计算中心由红二楼旧址迁至理科一号楼新址。
2000年7月,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圆明园校区的光缆连网工程。北大校本部到医学部架设光缆8公里,医学部以100兆速率接入校园网,沿线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也通过该光缆连入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校本部到圆明园校区架设光缆5公里,以100兆速率连入。
2000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NSFCnet与InternetII连通,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高速网Internet2的互连。
2000年11月29日,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联合研制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校内信息服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外事管理信息系统”和“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四个系统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报告称,“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校内信息服务系统”等四个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2000年12月,计算中心参与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中“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具体负责对美国西海岸8-10所著名大学的信息资源进行镜像,建立了信息内容近40GB的镜像服务站点,并提供了基于Web界面的检索手段方便用户查询,对于缓解国际信道拥塞、节约通信费用,起了积极作用。
2000年12月,计算中心承担的“211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CERNE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实现用户总数达到72个(2000年发展35个用户)。9所北京高校实现了用光纤接入北大主节点,使网络带宽由几十K扩展到10M。该主节点的国际信息流入量由1999年的812GB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2071GB。
2000年12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与统一网络实现了100兆速率的光纤连接,使北京大学网络用户可以快速访问在统一网络上托管的30多个网站。
2000年1月,北京大学主页进行了第三次更新。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开始为二级单位提供免费网页空间,增加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动态网页。
2000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了燕北园22栋教工宿舍楼联网,实现光缆连到门栋,共建有1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园区配置一个高档交换机和90多个小型交换机,1000兆上连校园网,100兆到门栋,10兆到户,实现了光纤联网。
2000年4月,学生宿舍楼33、34A楼接入校园网。二栋楼共建有240个网络信息点,100兆到楼,10兆到房间。
2000年4月,理科1-2号楼的网络开通。共5000个网络信息点,配有两个千兆位交换机,提供4500个10兆交换端口到桌面,500个100兆交换端口到桌面。
2000年5月,计算中心开发的“校园网络用户管理系统”在新建微机实验室学生机房试运行并不断得到完善,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中推广应用。“校园网络用户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目录服务技术,每个用户采用单一的账号,可获得网络的多种服务,大大地改善了对网络用户的管理。
2000年7月6日,计算中心创建用于文、理科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开放式大型微机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基于Windows NT4.0,率先自主研发了安全域架构和网络账号计费软件,公共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实习系统开启了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2000年7月,计算中心由红二楼旧址迁至理科一号楼新址。
2000年7月,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圆明园校区的光缆连网工程。北大校本部到医学部架设光缆8公里,医学部以100兆速率接入校园网,沿线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也通过该光缆连入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校本部到圆明园校区架设光缆5公里,以100兆速率连入。
2000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NSFCnet与InternetII连通,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高速网Internet2的互连。
2000年11月29日,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联合研制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校内信息服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外事管理信息系统”和“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四个系统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报告称,“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校内信息服务系统”等四个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2000年12月,计算中心参与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中“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具体负责对美国西海岸8-10所著名大学的信息资源进行镜像,建立了信息内容近40GB的镜像服务站点,并提供了基于Web界面的检索手段方便用户查询,对于缓解国际信道拥塞、节约通信费用,起了积极作用。
2000年12月,计算中心承担的“211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CERNE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实现用户总数达到72个(2000年发展35个用户)。9所北京高校实现了用光纤接入北大主节点,使网络带宽由几十K扩展到10M。该主节点的国际信息流入量由1999年的812GB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2071GB。
2000年12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与统一网络实现了100兆速率的光纤连接,使北京大学网络用户可以快速访问在统一网络上托管的30多个网站。
2002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校园网主干网的扩展并调整到千兆位带宽,配置了9台千兆位交换机,由三台千兆位核心交换机和若干台区域交换机构成主干网。至此,已有三分之一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楼、全部学生宿舍楼和8栋教工宿舍楼以千兆速率与主干网连接。1997年安装的ATM网络设备因其性能已不能满足校园网的使用要求以及有部分设备损坏,从校园网上撤下来,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02年1月,教工宿舍楼8-13公寓及北招与校园网联通。共包括七栋楼120个网络信息点,每栋楼上连100兆速率,到每户为10/100兆自适应的速率。
2002年5月,首次北京大学数学建模大赛在计算中心4、5、6、7机房拉开序幕,300多人比赛,比赛连续三天三夜72小时;值班人员提供了全天候技术支持和安全服务保障。
2002年5月,计算中心独立研制成功千兆IP控制网关,实现了用户先认证后上网的控制,增加了校园网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网关于5月23日起在计算中心7、8号机房上线运行,8月26日起在所有学生宿舍区使用。
2002年5月,北京大学校园内开通无线局域网(一期工程),共使用了250个无线访问控制点AP,开放了4个IP网段,总计可提供近1000台计算机同时使用无线网络,基本覆盖了校园内移动用户比较集中的公共区域。
2002年5月,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服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由这三个系统整合而成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9月10日,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陪同下视察计算中心。
2002年9月,万柳学生公寓接通校园网。计算中心配置一个高档交换机(CISCO 6509),放在网络中心机房,通过18对光纤(长5.5公里)与万柳学生公寓的六个区内的设备间的18组共40多个千兆位接入交换机连接,共1700多个10/100自适应交换端口,10/100自适应交换连到每个房间的8口小型交换机,总共可连7000台计算机。
2002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在化学院器材室投入运行。
2002年9月,计算中心提供的邮件病毒防范和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在校园网上运行。
2002年11月,计算中心在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铺设8芯光缆,长度46公里,扩展到500个网络信息点。
2002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网络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ATCampus V1.0”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和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上使用,同年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自“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第102页,计算中心科研成果目录(1983-2003))
2002年12月,计算中心提供的校园网IP/TV服务由8频道增加到16个。
2002年12月,受教育部委托,计算中心成功举办国家级西部大学网络技术培训。来自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项目高校和延边大学的71名校园网管理人员在北京大学参加技术培训。此次国家级培训教师主要由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和地区网络中心的专家负责承担,使用国家项目办公室指定的教材,培训结业后由国家项目办公室统一颁发结业证书。计算中心承担了培训工作的前期准备、会议组织、部分课程教材书写和授课等工作,为保证项目承担高校校园网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002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校园网主干网的扩展并调整到千兆位带宽,配置了9台千兆位交换机,由三台千兆位核心交换机和若干台区域交换机构成主干网。至此,已有三分之一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楼、全部学生宿舍楼和8栋教工宿舍楼以千兆速率与主干网连接。1997年安装的ATM网络设备因其性能已不能满足校园网的使用要求以及有部分设备损坏,从校园网上撤下来,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02年1月,教工宿舍楼8-13公寓及北招与校园网联通。共包括七栋楼120个网络信息点,每栋楼上连100兆速率,到每户为10/100兆自适应的速率。
2002年5月,首次北京大学数学建模大赛在计算中心4、5、6、7机房拉开序幕,300多人比赛,比赛连续三天三夜72小时;值班人员提供了全天候技术支持和安全服务保障。
2002年5月,计算中心独立研制成功千兆IP控制网关,实现了用户先认证后上网的控制,增加了校园网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网关于5月23日起在计算中心7、8号机房上线运行,8月26日起在所有学生宿舍区使用。
2002年5月,北京大学校园内开通无线局域网(一期工程),共使用了250个无线访问控制点AP,开放了4个IP网段,总计可提供近1000台计算机同时使用无线网络,基本覆盖了校园内移动用户比较集中的公共区域。
2002年5月,计算中心和校内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服务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由这三个系统整合而成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9月10日,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陪同下视察计算中心。
2002年9月,万柳学生公寓接通校园网。计算中心配置一个高档交换机(CISCO 6509),放在网络中心机房,通过18对光纤(长5.5公里)与万柳学生公寓的六个区内的设备间的18组共40多个千兆位接入交换机连接,共1700多个10/100自适应交换端口,10/100自适应交换连到每个房间的8口小型交换机,总共可连7000台计算机。
2002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在化学院器材室投入运行。
2002年9月,计算中心提供的邮件病毒防范和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在校园网上运行。
2002年11月,计算中心在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铺设8芯光缆,长度46公里,扩展到500个网络信息点。
2002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网络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ATCampus V1.0”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和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上使用,同年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自“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第102页,计算中心科研成果目录(1983-2003))
2002年12月,计算中心提供的校园网IP/TV服务由8频道增加到16个。
2002年12月,受教育部委托,计算中心成功举办国家级西部大学网络技术培训。来自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项目高校和延边大学的71名校园网管理人员在北京大学参加技术培训。此次国家级培训教师主要由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和地区网络中心的专家负责承担,使用国家项目办公室指定的教材,培训结业后由国家项目办公室统一颁发结业证书。计算中心承担了培训工作的前期准备、会议组织、部分课程教材书写和授课等工作,为保证项目承担高校校园网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001年2月,计算中心完成了本科生宿舍楼的联网,包括26、28、29、31、32、34B、35、36、37、38、40、41、42共13栋楼的2000个网络信息点,每个房间1个信息点(除34B楼每个房间4个信息点外),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房间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学生楼45甲建设900多个信息点,于10月份联网。
2001年2月,CERNET北大主节点配置了一台千兆位高档路由器CISCO12008,北京大学校园网与CERNET网络中心实现了1000兆速率的连接。
2001年3月,蓝旗营北京大学教工宿舍楼与校园网实现联网。共建设600个网络信息点,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每户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布线系统在基建时完成,学校只提供网络设备)。
2001年4月,计算中心完成勺园留学生宿舍楼的联网。勺园1-9号楼共9栋楼1000个网络信息点,每个房间1个信息点,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房间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
2001年5月6日,首次北京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在计算中心1至6号机房进行,380名同学参赛,在连续5小时比赛过程中,大赛环境零故障。
2001年6月,由计算中心研制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2001年7月,由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国高速互连实验网NSFCnet”的建设任务通过了验收。NSFCnet带宽为2.5G。
2001年7月,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211工程"中CEREN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
2001年9月4日北京大学发文,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行政班子换届,新一届行政班子组成名单如下:主任:黄达武,副主任:孙光斗、张蓓、种连荣。
2001年9月,北京大学网络中心与思科公司合作开办了北大网络技术培训中心。这是思科公司在中国启动的第一批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目的是教授学生设计、构建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授权开设CCNA和CCNP两类思科认证职业网络技术培训课程,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同时招收社会人员入学。自2001年9月份起,先后招收三个班,年底结业。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校本部全部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宿舍楼共35栋实现联网。网络信息点6300个,多数楼以千兆速率上连校园网,10/100兆交换到房间。学生宿舍联网的计算机8000台。
2001年10月,在“世界银行贷款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手拉手援助项目”中,计算中心向内蒙古大学赠送价值52.5万元的软件系统并提供了相应的培训课程。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接通校园网,租用光缆,以100兆速率接入,联网信息点250个,连网范围仅包括机房和办公室。
2001年10月,受教育部委托,计算中心先后派出14位同志参加西部大学网络建设工作,历时三年,参与完成了西部大学校园网的需求调研、可行性研究、总体方案设计、实施方案审核、招标文件编写、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数据统计、技术培训等一系列项目组织管理工作。
2001年12月,计算中心承担的“985”工程建设项目“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了学校组织的中期验收。
2001年,计算中心创建昌平园区第一个教学局域网环境。该环境采用基于WindowsNT4.0 C/S 架构,包括两台域服务器,180个客户端。
2001年2月,计算中心完成了本科生宿舍楼的联网,包括26、28、29、31、32、34B、35、36、37、38、40、41、42共13栋楼的2000个网络信息点,每个房间1个信息点(除34B楼每个房间4个信息点外),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房间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学生楼45甲建设900多个信息点,于10月份联网。
2001年2月,CERNET北大主节点配置了一台千兆位高档路由器CISCO12008,北京大学校园网与CERNET网络中心实现了1000兆速率的连接。
2001年3月,蓝旗营北京大学教工宿舍楼与校园网实现联网。共建设600个网络信息点,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每户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布线系统在基建时完成,学校只提供网络设备)。
2001年4月,计算中心完成勺园留学生宿舍楼的联网。勺园1-9号楼共9栋楼1000个网络信息点,每个房间1个信息点,到每栋楼的带宽为1000兆,到房间的带宽为10/100兆自适应。
2001年5月6日,首次北京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在计算中心1至6号机房进行,380名同学参赛,在连续5小时比赛过程中,大赛环境零故障。
2001年6月,由计算中心研制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2001年7月,由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国高速互连实验网NSFCnet”的建设任务通过了验收。NSFCnet带宽为2.5G。
2001年7月,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211工程"中CERENT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主节点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
2001年9月4日北京大学发文,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行政班子换届,新一届行政班子组成名单如下:主任:黄达武,副主任:孙光斗、张蓓、种连荣。
2001年9月,北京大学网络中心与思科公司合作开办了北大网络技术培训中心。这是思科公司在中国启动的第一批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目的是教授学生设计、构建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授权开设CCNA和CCNP两类思科认证职业网络技术培训课程,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同时招收社会人员入学。自2001年9月份起,先后招收三个班,年底结业。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校本部全部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宿舍楼共35栋实现联网。网络信息点6300个,多数楼以千兆速率上连校园网,10/100兆交换到房间。学生宿舍联网的计算机8000台。
2001年10月,在“世界银行贷款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手拉手援助项目”中,计算中心向内蒙古大学赠送价值52.5万元的软件系统并提供了相应的培训课程。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接通校园网,租用光缆,以100兆速率接入,联网信息点250个,连网范围仅包括机房和办公室。
2001年10月,受教育部委托,计算中心先后派出14位同志参加西部大学网络建设工作,历时三年,参与完成了西部大学校园网的需求调研、可行性研究、总体方案设计、实施方案审核、招标文件编写、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数据统计、技术培训等一系列项目组织管理工作。
2001年12月,计算中心承担的“985”工程建设项目“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了学校组织的中期验收。
2001年,计算中心创建昌平园区第一个教学局域网环境。该环境采用基于WindowsNT4.0 C/S 架构,包括两台域服务器,180个客户端。
2003年1月,北京大学校园网开始向使用固定IP的单位提供电子邮件和网页查询两种方式的异常国际流量报警服务。
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211”办公室的主持下,专家组通过了对计算中心“十五”“211工程”“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其中包括“校园网主干升级与扩展”、“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三个子项目。
2003年4月,校邮件服务器按发信认证方式机制提供邮件发送服务。
2003年5月,校内22、23、24楼接入校园网。
2003年5月,校园网为学校多次提供教育部、科技部召开的大型网上视频会议。
2003年8月,为配合迎新,计算中心对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进一步扩展,为迎新系统提供更便利的网络服务。
2003年9月,新建学生宿舍36、37、45楼乙、文博院新楼接入校园网,共计3620个信息点。
2003年9月,由计算中心承担开发的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系统投入使用,在迎新工作中起到极大作用,并因此受到学校嘉奖。
2003年9月,在高校率先创建了计算机和英语一体化平台管理环境,每学期不但新增大量英语实习机时,资源充分共享,而且人、机房、机器和水电等资源节约了50%左右。
2003年10月10日, 计算中心在办公楼礼堂召开了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三院院士王选教授、教育部科技司袁成琛副司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友成教授、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北京大学校领导迟惠生常务副校长和林建华副校长出席了大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来宾有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代表,有香港地区的高校的同行,还有校内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工作在第一线的信息网络管理员以及曾经在计算中心工作过的人员等,共300多人。王选院士给大会的题词是“集成最先进技术,推动最前沿应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贡献,贺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的题词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祝贺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40周年”。
2003年11月,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实现1000兆连接到校园网,网络信息点扩展到1100个,校园网逐渐扩展延伸到教学、办公及宿舍等场所,实现了昌平园区网络的全面覆盖。
2003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视频会议室(二会)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应教育部要求,在校办直接领导下,计算中心联合学校交流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有关单位,建立的北京大学视频会议系统。该项目为学校与外界交流提供了更好的视频会议环境,项目完成情况受到迟惠生副校长的肯定和表扬。
2003年12月,实现了畅春园、承泽园、青年公寓和西二旗教工宿舍(一期)30栋楼网络接入校园网,共计1600余户教工受益。
2003年12月,燕南园53、55、63号院网络建设完工并与校园网连通。
2003年12月,计算中心开始向校园网用户提供Symantec病毒库定义的本地更新服务。
2003年1月,北京大学校园网开始向使用固定IP的单位提供电子邮件和网页查询两种方式的异常国际流量报警服务。
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211”办公室的主持下,专家组通过了对计算中心“十五”“211工程”“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其中包括“校园网主干升级与扩展”、“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三个子项目。
2003年4月,校邮件服务器按发信认证方式机制提供邮件发送服务。
2003年5月,校内22、23、24楼接入校园网。
2003年5月,校园网为学校多次提供教育部、科技部召开的大型网上视频会议。
2003年8月,为配合迎新,计算中心对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进一步扩展,为迎新系统提供更便利的网络服务。
2003年9月,新建学生宿舍36、37、45楼乙、文博院新楼接入校园网,共计3620个信息点。
2003年9月,由计算中心承担开发的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系统投入使用,在迎新工作中起到极大作用,并因此受到学校嘉奖。
2003年9月,在高校率先创建了计算机和英语一体化平台管理环境,每学期不但新增大量英语实习机时,资源充分共享,而且人、机房、机器和水电等资源节约了50%左右。
2003年10月10日, 计算中心在办公楼礼堂召开了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三院院士王选教授、教育部科技司袁成琛副司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友成教授、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北京大学校领导迟惠生常务副校长和林建华副校长出席了大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来宾有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代表,有香港地区的高校的同行,还有校内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工作在第一线的信息网络管理员以及曾经在计算中心工作过的人员等,共300多人。王选院士给大会的题词是“集成最先进技术,推动最前沿应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贡献,贺计算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的题词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祝贺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40周年”。
2003年11月,北京大学昌平园校区实现1000兆连接到校园网,网络信息点扩展到1100个,校园网逐渐扩展延伸到教学、办公及宿舍等场所,实现了昌平园区网络的全面覆盖。
2003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视频会议室(二会)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应教育部要求,在校办直接领导下,计算中心联合学校交流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有关单位,建立的北京大学视频会议系统。该项目为学校与外界交流提供了更好的视频会议环境,项目完成情况受到迟惠生副校长的肯定和表扬。
2003年12月,实现了畅春园、承泽园、青年公寓和西二旗教工宿舍(一期)30栋楼网络接入校园网,共计1600余户教工受益。
2003年12月,燕南园53、55、63号院网络建设完工并与校园网连通。
2003年12月,计算中心开始向校园网用户提供Symantec病毒库定义的本地更新服务。
2004年1月,校园主干网完成升级改造和性能扩充,形成3个节点的核心层以及核心和汇聚层交换的冗余链路,并在核心层出口交换机与主节点设备之间连接一台千兆网关设备。
2004年1月,校园网申请获得160个C类IP地址。
2004年2月,理科4号楼完成联网,通过一台汇聚层高档交换机接入校园网,用户接入速率10/100兆自适应。全部采用动态分配IP地址,通过个人账号登录网关访问国际。
2004年3月1日,为进一步方便我校网络用户电子邮件的交流,并解决恶意垃圾邮件可能给用户造成的网络费用损失,计算中心对校管电子邮件账户国际流量停止收费,并鼓励网络用户的邮箱迁移到提供防病毒和防垃圾邮件服务的校管邮件服务器上。
2004年3月,计算中心经与赛尔公司协商,开始向校园网用户提供个人包月服务,与原来的按流量记费方式一起供用户选择。
2004年4月,北京大学首次承办的国际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计算中心负责构建的大赛环境创造了零故障最佳水平。
2004年4月,校园网IP/TV升级,由原来的16个频道增加到28个频道。
2004年4月,计算中心开始为校园网为用户提供免费的Windows Update自动更新服务。
2004年4月,计算中心通过VPN技术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功接入校园网,替换了原来的外网接入方式,更有利于深圳师生方便地访问北京大学校园网资源。
2004年5月,计算中心实现校园网与北京市IPv6城域网的连通。
2004年6月起,北京大学校园网IP/TV资源向医学部网络广播,北京大学医学部可通过网络共享校园网的IP/TV资源。
2004年8月,校园网访问校外的流量达到均值800Mbps,峰值1000Mbps。为改善校园网用户对外访问的性能,计算中心使用两个千兆网关,实现校园网出口从单链路到双链路的升级,双路的访问均值分别为350Mbps和600Mbps,峰值分别可达到600Mbps和900Mbps。
2004年8月上旬,计算中心利用“985”、“211”工程经费,实施完成了“面向全校同学计算机、英语实习教学环境更新改造”工程,新系统采用25台思科100Mbps下联交换机、9台惠普ML570服务器,600台方正N300台式机。9月1日,新系统正式向全校同学开放,英语实习同时点播人数从130人增加到1000人,每学期安排5000人英语实习。计算机、英语实习人数在面向全校本科生基础的上,增加了研究生和医学科本科一、二年级同学。
2004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新建国际关系学院大楼210个信息点、学生宿舍38、39楼2050个信息点的联网工程,实现了千兆到楼、全交换100M到桌面。
2004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卡应用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2004年9月,计算中心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开发“外专局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并进行推广应用。
2004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招生系统”、“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两个系统处于国内高校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
2004年10月,计算中心完成红一楼到红四楼网络设备的全面更新和改造,将原来100兆到楼改造为1000兆到楼,桌面带宽由原来共享10兆升级到交换100兆。
2004年10月,计算中心对学生公用机房进行网络设备改造,由原来的100兆上连10兆交换到桌面升级为千兆上连100兆交换到桌面,同期,微机室对学生公用微机进行了升级换代,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上机环境。
2004年11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一期工程开始运行。该中心提供了20TB的数据存储,10TB的数据备份,支持30多台主机的数据存储和备份。该项目实施后,计算中心核心业务得到坚实的数据安全保障。
2004年11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丁万东担任党支部书记。
2004年12月24-27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华北地区主节点和会议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负责本次会议的组织、论文征集和评阅以及会议网站的建设等工作。
2004年12月,基于IPv6的CERNET2正式开通,一期工程接入20个城市的25所院校。北京大学作为接入院校之一,在IPv6节点上提供了www、DNS、FTP网络服务。
2004年12月,持有校园卡的用户可以使用圈存机自助缴纳上网费。
2004年1月,校园主干网完成升级改造和性能扩充,形成3个节点的核心层以及核心和汇聚层交换的冗余链路,并在核心层出口交换机与主节点设备之间连接一台千兆网关设备。
2004年1月,校园网申请获得160个C类IP地址。
2004年2月,理科4号楼完成联网,通过一台汇聚层高档交换机接入校园网,用户接入速率10/100兆自适应。全部采用动态分配IP地址,通过个人账号登录网关访问国际。
2004年3月1日,为进一步方便我校网络用户电子邮件的交流,并解决恶意垃圾邮件可能给用户造成的网络费用损失,计算中心对校管电子邮件账户国际流量停止收费,并鼓励网络用户的邮箱迁移到提供防病毒和防垃圾邮件服务的校管邮件服务器上。
2004年3月,计算中心经与赛尔公司协商,开始向校园网用户提供个人包月服务,与原来的按流量记费方式一起供用户选择。
2004年4月,北京大学首次承办的国际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计算中心负责构建的大赛环境创造了零故障最佳水平。
2004年4月,校园网IP/TV升级,由原来的16个频道增加到28个频道。
2004年4月,计算中心开始为校园网为用户提供免费的Windows Update自动更新服务。
2004年4月,计算中心通过VPN技术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功接入校园网,替换了原来的外网接入方式,更有利于深圳师生方便地访问北京大学校园网资源。
2004年5月,计算中心实现校园网与北京市IPv6城域网的连通。
2004年6月起,北京大学校园网IP/TV资源向医学部网络广播,北京大学医学部可通过网络共享校园网的IP/TV资源。
2004年8月,校园网访问校外的流量达到均值800Mbps,峰值1000Mbps。为改善校园网用户对外访问的性能,计算中心使用两个千兆网关,实现校园网出口从单链路到双链路的升级,双路的访问均值分别为350Mbps和600Mbps,峰值分别可达到600Mbps和900Mbps。
2004年8月上旬,计算中心利用“985”、“211”工程经费,实施完成了“面向全校同学计算机、英语实习教学环境更新改造”工程,新系统采用25台思科100Mbps下联交换机、9台惠普ML570服务器,600台方正N300台式机。9月1日,新系统正式向全校同学开放,英语实习同时点播人数从130人增加到1000人,每学期安排5000人英语实习。计算机、英语实习人数在面向全校本科生基础的上,增加了研究生和医学科本科一、二年级同学。
2004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新建国际关系学院大楼210个信息点、学生宿舍38、39楼2050个信息点的联网工程,实现了千兆到楼、全交换100M到桌面。
2004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卡应用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2004年9月,计算中心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开发“外专局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并进行推广应用。
2004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招生系统”、“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两个系统处于国内高校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
2004年10月,计算中心完成红一楼到红四楼网络设备的全面更新和改造,将原来100兆到楼改造为1000兆到楼,桌面带宽由原来共享10兆升级到交换100兆。
2004年10月,计算中心对学生公用机房进行网络设备改造,由原来的100兆上连10兆交换到桌面升级为千兆上连100兆交换到桌面,同期,微机室对学生公用微机进行了升级换代,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上机环境。
2004年11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一期工程开始运行。该中心提供了20TB的数据存储,10TB的数据备份,支持30多台主机的数据存储和备份。该项目实施后,计算中心核心业务得到坚实的数据安全保障。
2004年11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丁万东担任党支部书记。
2004年12月24-27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华北地区主节点和会议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负责本次会议的组织、论文征集和评阅以及会议网站的建设等工作。
2004年12月,基于IPv6的CERNET2正式开通,一期工程接入20个城市的25所院校。北京大学作为接入院校之一,在IPv6节点上提供了www、DNS、FTP网络服务。
2004年12月,持有校园卡的用户可以使用圈存机自助缴纳上网费。
2005年1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与 CERNET 网络中心的连接速率提升到2000 M。
2005年1月,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建设项目成功进行验收。
2005年4月,计算中心负责构建的国际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环境再次创造了零故障最佳水平。
2005年4月,计算中心在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区成功实施IP网关控制管理基础上,开始对办公区实施IP网关控制管理。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根据办公区使用网络的特殊性,完善和规范了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增加了对服务器账号、公用账号、PC机账号等特殊服务账号的管理功能。
2005年5月,新方正大厦连入校园网,同时根据大厦用户单位要求开通了IPv6网络。
2005年6月, IP网关客户端上线运行,增强了校园网用户使用IP网关的便捷性。其中客户端提供的下线同时可自动切断网络连接的功能,大大增强了用户使用网络的安全性。
2005年7月起,毕业生离校需要到计算中心转单结清网络费用。
2005年7月,计算中心在校园网部署赛门铁克桌面防病毒软件,面向全校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2005年9月,畅春新园研究生宿舍实现与校园网的联通,共计3330个信息点。
2005年9月,由设备部组织实施、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开放测试基金系统投入使用。同月,计算中心完成研究生奖学金系统的开发并投入使用。
2005年10月,西二旗(二期)5栋教工宿舍联网工程完工,受益用户达531户。
2005年12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二期工程实施,实施后该中心可提供35TB的数据存储和近40TB的数据备份。建立了具有5TB容量支持的昌平数据灾备中心,强化了数据安全和资源数据的存取能力。该项目实施后,增加了对图书馆各类资源数据的安全保障。
2005年1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与 CERNET 网络中心的连接速率提升到2000 M。
2005年1月,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建设项目成功进行验收。
2005年4月,计算中心负责构建的国际计算机程序设计ACM/ICPC大赛环境再次创造了零故障最佳水平。
2005年4月,计算中心在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区成功实施IP网关控制管理基础上,开始对办公区实施IP网关控制管理。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根据办公区使用网络的特殊性,完善和规范了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增加了对服务器账号、公用账号、PC机账号等特殊服务账号的管理功能。
2005年5月,新方正大厦连入校园网,同时根据大厦用户单位要求开通了IPv6网络。
2005年6月, IP网关客户端上线运行,增强了校园网用户使用IP网关的便捷性。其中客户端提供的下线同时可自动切断网络连接的功能,大大增强了用户使用网络的安全性。
2005年7月起,毕业生离校需要到计算中心转单结清网络费用。
2005年7月,计算中心在校园网部署赛门铁克桌面防病毒软件,面向全校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2005年9月,畅春新园研究生宿舍实现与校园网的联通,共计3330个信息点。
2005年9月,由设备部组织实施、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开放测试基金系统投入使用。同月,计算中心完成研究生奖学金系统的开发并投入使用。
2005年10月,西二旗(二期)5栋教工宿舍联网工程完工,受益用户达531户。
2005年12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二期工程实施,实施后该中心可提供35TB的数据存储和近40TB的数据备份。建立了具有5TB容量支持的昌平数据灾备中心,强化了数据安全和资源数据的存取能力。该项目实施后,增加了对图书馆各类资源数据的安全保障。
2006年1月,由总政治部兵器装备部投资的国防生实验室在8号机房建成,包括塔式HP服务器一台,方正N300 103台,每分钟30页快速打印机一台。
2006年1月,计算中心开始使用基于BB(Big Brother)开发的主机监控系统,监控电子校务和一卡通服务器设备近50余台。
2006年1月,与校园网密切相关的“十五”“211工程”北京大学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校本部校园网主干升级”、“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3个子项目,都达到了整体目标,完成了项目任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通过项目建设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2006年1月,新建学生宿舍楼41-43、63共4栋楼网络工程完工并接入校园网,共计3424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1月,校园网主干升级到万兆,部分汇聚层到核心层采用万兆接入。
2006年5月,计算中心将位于资源大厦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和位于资源东楼的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光缆接入校园网。
2006年5月,计算中心完成基于国际通用标准的校园网视频会议项目的建设,为北京大学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活动提供服务,如:网络会议、网上教学、国内外科研合作交流等。校园网开始提供多点控制单元MCU服务,从此结束了只能提供点对点的视频会议的历史。
2006年6月,实现科技园内政府管理学院大楼和法学院新楼的网络与校园网的连通,共计1096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7月,工学院、校内20楼接入校园网,共计197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8月3日,计算中心承担的“CERNET高速地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2002年启动。
2006年8月,计算中心推出学生综合信息门户和IAAA统一安全系统。学生门户提供给学生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学业信息、学籍信息、奖惩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还集成校务、生活等大量公共信息服务。IAAA统一安全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子系统和认证服务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对全校职工、学生的用户身份和电子账号统一管理,并能保持与业务数据来源实时同步。认证服务子系统提供多种方式的认证服务,为校园卡、图书馆网上服务、电子校务等数十个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认证服务。
2006年9月1日,根据校发文“校办﹝2006﹞154号”精神,网络用户月基本费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同时,计算中心开启爱心助学工程,对部分在校生实行网费资助政策,首批资助学生500人,资助标准为免除网络用户月基本费、每人每年60元网费。
2006年9月21日,由计算中心网络室承担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中的子项目“CNGI-CERNET2/6IX北京大学核心节点建设”在交流中心307通过验收,专家对该项目总体评价很高。当晚的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9月23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在北京通过了国家验收。
2006年9月,计算中心采用独立的IPv6路由器、独立IPv6核心网络、公用汇聚和接入网络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校园IPv6网络的全覆盖。
2006年10月,计算中心开启首期爱心助学工程,按照学生资助中心提供的名单向500名学生提供资助。资助的项目包括:免除每月10元的学生月基本费、计算中心机房50小时免费上机。此后,计算中心每年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使用校园网实行资助政策。
2006年11月,计算中心配合财务部完成了财务部网络改造工程。该工程采用建立独立物理光纤链路,将财务部分散在多处的办公地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完全满足了财务部独立建网、保证网络安全的目的。同时,改善了原有财务部服务器所在地环境恶劣的情况,实现了服务器的有效监管。
2006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网上办公系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校共有70多个单位分期分批参加了计算中心组织的培训。
2006年12月12日,计算中心承担的校园网视频会议教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系统主要包括一套可以举办多点视频会议的设备以及一个可以容纳30个座位的专用会议室。这套会议系统可以召开多达四十个分会场的视频会议,并且可以支持在视频会议中同时传输远程图像和共享计算机屏幕(如幻灯片演示或浏览网页)。在半年的建设和试运行期间,该视频教室先后承担了CANS2006网上视频直播、经济中心林毅夫教授参加台湾2006经济论坛的视频讨论、社会学系与南加州大学远程视频教学课程前期测试、CERNET 211项目5个地区主节点的网上验收,并与医学部合作建立了与日本九州大学的IPv6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从2006年底开始,该教室已经具备了面向全校提供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的能力。
2006年12月,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大字校园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系统可以支持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基于组播的视频会议、基于IPv6的HVDS和HD高清视频会议等多种会议形式,可以主持多点视频会议并支持双流同传。在半年的试运行期间,该视频教室先后承担了CANS2006网上视频直播、经济中心林毅夫教授参加台湾2006经济论坛的视频讨论、CERNET 211项目5个地区主节点的网上验收等活动,并为将于次年进行的社会学系与南加州大学远程视频教学课程进行了前期测试。项目验收结果表明,这套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具备了面向全校提供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的能力。
2006年1月,由总政治部兵器装备部投资的国防生实验室在8号机房建成,包括塔式HP服务器一台,方正N300 103台,每分钟30页快速打印机一台。
2006年1月,计算中心开始使用基于BB(Big Brother)开发的主机监控系统,监控电子校务和一卡通服务器设备近50余台。
2006年1月,与校园网密切相关的“十五”“211工程”北京大学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校本部校园网主干升级”、“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3个子项目,都达到了整体目标,完成了项目任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通过项目建设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2006年1月,新建学生宿舍楼41-43、63共4栋楼网络工程完工并接入校园网,共计3424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1月,校园网主干升级到万兆,部分汇聚层到核心层采用万兆接入。
2006年5月,计算中心将位于资源大厦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和位于资源东楼的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光缆接入校园网。
2006年5月,计算中心完成基于国际通用标准的校园网视频会议项目的建设,为北京大学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活动提供服务,如:网络会议、网上教学、国内外科研合作交流等。校园网开始提供多点控制单元MCU服务,从此结束了只能提供点对点的视频会议的历史。
2006年6月,实现科技园内政府管理学院大楼和法学院新楼的网络与校园网的连通,共计1096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7月,工学院、校内20楼接入校园网,共计197个网络信息点。
2006年8月3日,计算中心承担的“CERNET高速地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2002年启动。
2006年8月,计算中心推出学生综合信息门户和IAAA统一安全系统。学生门户提供给学生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学业信息、学籍信息、奖惩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还集成校务、生活等大量公共信息服务。IAAA统一安全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子系统和认证服务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对全校职工、学生的用户身份和电子账号统一管理,并能保持与业务数据来源实时同步。认证服务子系统提供多种方式的认证服务,为校园卡、图书馆网上服务、电子校务等数十个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认证服务。
2006年9月1日,根据校发文“校办﹝2006﹞154号”精神,网络用户月基本费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同时,计算中心开启爱心助学工程,对部分在校生实行网费资助政策,首批资助学生500人,资助标准为免除网络用户月基本费、每人每年60元网费。
2006年9月21日,由计算中心网络室承担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中的子项目“CNGI-CERNET2/6IX北京大学核心节点建设”在交流中心307通过验收,专家对该项目总体评价很高。当晚的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9月23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在北京通过了国家验收。
2006年9月,计算中心采用独立的IPv6路由器、独立IPv6核心网络、公用汇聚和接入网络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校园IPv6网络的全覆盖。
2006年10月,计算中心开启首期爱心助学工程,按照学生资助中心提供的名单向500名学生提供资助。资助的项目包括:免除每月10元的学生月基本费、计算中心机房50小时免费上机。此后,计算中心每年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使用校园网实行资助政策。
2006年11月,计算中心配合财务部完成了财务部网络改造工程。该工程采用建立独立物理光纤链路,将财务部分散在多处的办公地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完全满足了财务部独立建网、保证网络安全的目的。同时,改善了原有财务部服务器所在地环境恶劣的情况,实现了服务器的有效监管。
2006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网上办公系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校共有70多个单位分期分批参加了计算中心组织的培训。
2006年12月12日,计算中心承担的校园网视频会议教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系统主要包括一套可以举办多点视频会议的设备以及一个可以容纳30个座位的专用会议室。这套会议系统可以召开多达四十个分会场的视频会议,并且可以支持在视频会议中同时传输远程图像和共享计算机屏幕(如幻灯片演示或浏览网页)。在半年的建设和试运行期间,该视频教室先后承担了CANS2006网上视频直播、经济中心林毅夫教授参加台湾2006经济论坛的视频讨论、社会学系与南加州大学远程视频教学课程前期测试、CERNET 211项目5个地区主节点的网上验收,并与医学部合作建立了与日本九州大学的IPv6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从2006年底开始,该教室已经具备了面向全校提供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的能力。
2006年12月,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北京大字校园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系统可以支持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基于组播的视频会议、基于IPv6的HVDS和HD高清视频会议等多种会议形式,可以主持多点视频会议并支持双流同传。在半年的试运行期间,该视频教室先后承担了CANS2006网上视频直播、经济中心林毅夫教授参加台湾2006经济论坛的视频讨论、CERNET 211项目5个地区主节点的网上验收等活动,并为将于次年进行的社会学系与南加州大学远程视频教学课程进行了前期测试。项目验收结果表明,这套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具备了面向全校提供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的能力。
2007年1月,篓斗桥学生宿舍投入使用,计算中心完成1113个网络信息点的建设。
2007年1月,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
2007年3月,计算中心在学生综合信息门户基础上建设开发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极大地丰富了面向师生员工的服务内容,并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以方便用户使用其中的各项信息。
2007年3月,中关园、燕东园、承泽园、畅春园教工宿舍区接入校园网(2006年6月开始规划、设计,2006年11月底开工建设),共计2921户受益。
2007年4月,北京大学校园网采用200M线路开通第二出口,同时增加了链路备份。
2007年4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公共代码管理发布系统正式上线,共发布和管理33个代码标准,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可靠的公共代码标准。
2007年5月,计算中心先后通过了北京市、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评审。
2007年5月29日,随着教工宿舍网络的建设以及ADSL等宽带上网技术的普及,使用拨号上网的用户已经较少,计算中心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取消了30路的E1数字线,将拨号网络提供服务的电话号码由32个减为3个。
2007年5月,为了提高校园网出口的安全性、稳定性,避免由物理线路故障造成的全校断网,经与教育科研网协商,计算中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节点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建立一条万兆环路,并建设华北地区主节点到清华的备份线路,提高整个华北地区的网络稳定性。5月24日进行光纤链路测试,6月5日进行设备连接,6月14日进行链路切换测试,测试效果达到预期需求。
2007年6月11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05“大规模路由和组播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面向IPv6的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6月20日,负载均衡设备F5上线运行,首先在邮件系统和网络服务主页its.pku.edu.cn上实现了系统负载均衡。
2007年7月10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安全计划“xxx系统特征分析与监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7月13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05“数字家庭网络处理器芯片及家庭网关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园网网络管理与安全保障体系”和“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2007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人员主题数据库建设,整合各类人员基本信息,提供统一数据变动服务,为有需要的应用系统提供人员数据服务。
2007年9月,计算中心搭建完成数据交换平台,为电子校务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人事、学生、校园卡业务数据源与人员主题数据库的实时数据交换。
2007年10月,计算中心在理科一号楼三层大厅建设的用户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服务中心增设4块液晶显示屏,对校园网主干流量、校园出口流量、CERNET主节点流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整合了电话热线、用户服务等多项功能。
2007年11月,新公共教室楼和新化学南楼网络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1622个,全部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7年11月,计算中心与基建工程部就新建楼宇综合布线系统交接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交接的基本流程和需要交接的内容,并明确了首先对理科4号楼、学生宿舍38-40楼、畅春新园等楼宇按此约定进行交接。
2007年12月11日,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
2007年12月21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文鑫教授来到计算中心进行评估检查,重点了解了我中心在服务本科教学、校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对中心在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12月,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投入运行,改善了机房基础环境条件,提高了对机房环境的维护能力。
2007年,计算中心完成了无线网二期建设,改善了校内部分公共区域(包括图书馆、理科教学楼、一教、理科一号楼)的无线网络环境,同时增强了对无线网络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能力,根据实际用户需求情况调整无线网络IP地址分配情况。
2007年,由计算中心承担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与管理信息系统”获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
2007年,由计算中心开发的IAAA统一安全系统中的授权管理子系统和审计子系统正式上线,为北京大学电子校务建设提供统一的功能权限管理服务和安全审计服务。
2007年1月,篓斗桥学生宿舍投入使用,计算中心完成1113个网络信息点的建设。
2007年1月,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
2007年3月,计算中心在学生综合信息门户基础上建设开发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极大地丰富了面向师生员工的服务内容,并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以方便用户使用其中的各项信息。
2007年3月,中关园、燕东园、承泽园、畅春园教工宿舍区接入校园网(2006年6月开始规划、设计,2006年11月底开工建设),共计2921户受益。
2007年4月,北京大学校园网采用200M线路开通第二出口,同时增加了链路备份。
2007年4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公共代码管理发布系统正式上线,共发布和管理33个代码标准,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可靠的公共代码标准。
2007年5月,计算中心先后通过了北京市、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评审。
2007年5月29日,随着教工宿舍网络的建设以及ADSL等宽带上网技术的普及,使用拨号上网的用户已经较少,计算中心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取消了30路的E1数字线,将拨号网络提供服务的电话号码由32个减为3个。
2007年5月,为了提高校园网出口的安全性、稳定性,避免由物理线路故障造成的全校断网,经与教育科研网协商,计算中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节点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建立一条万兆环路,并建设华北地区主节点到清华的备份线路,提高整个华北地区的网络稳定性。5月24日进行光纤链路测试,6月5日进行设备连接,6月14日进行链路切换测试,测试效果达到预期需求。
2007年6月11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05“大规模路由和组播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面向IPv6的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6月20日,负载均衡设备F5上线运行,首先在邮件系统和网络服务主页its.pku.edu.cn上实现了系统负载均衡。
2007年7月10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安全计划“xxx系统特征分析与监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7月13日,计算中心承担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05“数字家庭网络处理器芯片及家庭网关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2007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园网网络管理与安全保障体系”和“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2007年9月,计算中心完成人员主题数据库建设,整合各类人员基本信息,提供统一数据变动服务,为有需要的应用系统提供人员数据服务。
2007年9月,计算中心搭建完成数据交换平台,为电子校务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人事、学生、校园卡业务数据源与人员主题数据库的实时数据交换。
2007年10月,计算中心在理科一号楼三层大厅建设的用户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服务中心增设4块液晶显示屏,对校园网主干流量、校园出口流量、CERNET主节点流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整合了电话热线、用户服务等多项功能。
2007年11月,新公共教室楼和新化学南楼网络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1622个,全部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7年11月,计算中心与基建工程部就新建楼宇综合布线系统交接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交接的基本流程和需要交接的内容,并明确了首先对理科4号楼、学生宿舍38-40楼、畅春新园等楼宇按此约定进行交接。
2007年12月11日,计算中心参与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
2007年12月21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文鑫教授来到计算中心进行评估检查,重点了解了我中心在服务本科教学、校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对中心在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12月,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投入运行,改善了机房基础环境条件,提高了对机房环境的维护能力。
2007年,计算中心完成了无线网二期建设,改善了校内部分公共区域(包括图书馆、理科教学楼、一教、理科一号楼)的无线网络环境,同时增强了对无线网络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能力,根据实际用户需求情况调整无线网络IP地址分配情况。
2007年,由计算中心承担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物资供应与管理信息系统”获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
2007年,由计算中心开发的IAAA统一安全系统中的授权管理子系统和审计子系统正式上线,为北京大学电子校务建设提供统一的功能权限管理服务和安全审计服务。
2008年1月15日,SSLVPN服务正式提供给全校用户试用。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邮件系统的扩容。用户邮箱配额分别为教工300兆、学生100兆。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对理科一号楼的1136校园网机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将服务器分类归架并重新整理网络布线,有效提高了机房的可管理性和易操作性。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对校园边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强了校园网出口流量监控和管理能力,提高了边界路由配置的灵活性,有效改善了校园网出口的稳定性。
2008年2月,三教、四教网络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464个,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8年3月1日,计算中心将与网络服务相关的IP网关登陆功能、邮件系统功能、网络服务主页功能整合到its.pku.edu.cn页面,ipgw.pku.edu.cn系统下线。
2008年3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使用情况调查”成为校团委主办的“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的可选命题之一。当年,由教育学院几位研究生完成。调研结果对全面了解校园网络使用情况、改进校园网服务质量起到了有益的辅助作用。
2008年4月10日,由计算中心张蓓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性能网络测量体系及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依托该项目,计算中心于2005年在北京大学校园网部署了“高性能网络测量体系平台”。
2008年4月,中关园留学生公寓7、8、9号楼专家公寓网络正式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632个,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8年4月,计算中心对保卫部布线工程和网络设备进行升级。
2008年4月,《计算中心通讯》停刊。至此共出版70期。
2008年4月,北京大学校园网第二出口带宽调整为500M。
2008年5月4日,北京大学IP网关客户端程序1.0版正式发布,增加了防ARP病毒干扰功能。客户端同时在线用户数峰值超过5000人。
2008年5月19日,校园网出口增加第三个千兆IP网关。
2008年5月, 计算中心对先进技术研究院联网,生物中东西馆进行网络改造。
2008年5月,计算中心在西二旗、燕北园教工宿舍网络与校园网机房之间建立千兆回路,提高了网络的冗余能力。
2008年5月,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CNGI示范工程2006年产业化及应用实验项目”“基于CNGI网络环境的跨机构统一认证与资源授权中间件”,通过天津市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2008年5月,校园网面向全校用户提供卡巴斯基和Nod32防病毒服务,服务期为三年,2005年开始提供的赛门铁克服务自2008年7月到期后停止提供服务。
2008年6月4日,计算中心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任命大会召开。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组织部副部长束鸿俊出席会议。会议宣布由张蓓任计算中心主任,种连荣、丁万东、马皓任计算中心副主任。
2008年6月8日,首次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在计算中心开始。计算中心构建的阅卷环境提供软硬件网络技术支持、无盲区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封闭环境、服务保障,并通过600台机器的压力测试。
2008年6月21日,由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北京大学学生网上选课系统”上线。基于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实现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并能灵活满足教育机制的改革及业务流程的发展。该系统面向的用户群包括: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教务员、教师、学生。选课系统涵盖了前期选课准备,学生预选、抽签、退选、补选,教师设置意愿值及相关信息检索等多项业务。系统采用了集群、IAAA统一认证、AJAX等新技术,保障了系统运行效率。
2008年6月25日,校园网用户服务热线电话增加了呼叫中心功能,可同时支持多路电话呼入、进行录音提醒,改善了遇突发网络故障用户电话呼入困难的局面,同时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保障了服务质量。
2008年6月,科技园博雅会议中心和校内17号楼接入校园网。
2008年7月1日,计算中心将校园网流量计费价格从1.25元/兆 调整到 1元/兆,并调整了限时包月的计时包月收费策略。另外,为方便短期会议用户, 9月9日起校园网开始提供按日计费服务。
2008年7月18日,校园网的诺顿防病毒系统因到期停止服务。8月23日,防病毒系统Nod32开始正式提供服务。2008年9月底,卡巴斯基防病毒系统开始提供服务。
2008年7月,为了保障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增强校园网安全,计算中心制定了“北京大学校园网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和“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网络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并且在原有网络设备监控报警和服务器监控报警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和重要服务器定时自动巡检功能。
2008年7-8月,计算中心进行安防工程一期建设,在1136、1124、1340、1402等机房设置视频监控及门禁系统。
2008年9月20日,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CNGI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高校驻地网建设项目”“北京大学驻地网建设子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8年9月,计算中心对校园网邮件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多级多域管理、更加灵活的垃圾邮件控制、“公告信箱”发信机制等功能。2008年9月入学的新生首先使用了新邮件系统。
2008年9月,计算中心在教职工薪酬发放系统基础上建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发放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集成了学生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及劳务等费用统一发放,提高了学生金额发放管理的规范性,也为查询和统计学生的经济情况提供了条件。
2008年9月27日,平民学校第二期培训班的102人计算机班在计算中心8号机房开课,中心不但提供一流的上机环境,而且配备了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周末授课。
2008年10月31日,计算中心对北京大学网络服务门户http://its.pku.edu.cn进行改版。新版its系统简化了网络服务首页,突出了与网络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并将邮件登录功能统一到网络服务中,简化了网关操作、邮件收发、账户管理等各种网络应用登录操作,降低了繁琐度。
2008年11月26日,计算中心正式发布IP网关客户端1.1版。新版增加了校园网消息通知功能和软件自动更新功能,使校园网用户可以及时了解校园网最新动态、自动升级客户端软件,增强了便捷性。
2008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211/985经费管理及设备采购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实现了设备经费管理和采购过程控制一体化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方便教师实时掌握设备采购进程。
2008年12月6日,计算中心对新化学楼的网络设备进行升级,共400个网络信息点、20个交换机完成安装调试,投入使用。
2008年12月6日,计算中心顺利完成校园网主干网设备的升级工作,主要包括2000-2002年前后采购的理科二号楼、研究生、理科一号楼、红二楼、图书馆共6个主干交换机Cisco 6509的引擎、风扇、电源的升级。本次升级工作使校园网主干设备全部更换为Cisco的720引擎,大大提高了主干网络设备的交换能力,并部分完成了IPv4和IPv6的双栈部署,基本实现校园网IPv6覆盖。升级完成后,IPv6用户已达到8000人。
2008年12月15日,计算中心完成Windows Update系统的升级工作,将服务器内存升级到4G,windows update软件版本从2.0升级至3.0sp1,服务界面更加直观,服务性能有很大提升。
2008年12月19日,计算中心为北京大学申请到一个新的IPv4地址段,1B类,共6.5万个。至此,我校拥有IPv4地址总数已达到2B+160C,共计17.2万个。
2008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北招改造工程室内布线及设备安装工作,共涉及241个网络信息点、7个交换机、28个AP。在完成外线施工基础上,计算中心还完成全部联网工作。
2008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了IPv6主页改造和视频资源建设,实现了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的两个平台。基于IPv6的视频直播平台共提供18个电视直播频道,点播平台提供4个栏目和近100个节目资源。
2008年12月,DNS系统完成软件升级,解决软件不稳定的问题,深入优化系统。
2008年12月,依据《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及与多个业务部门的调研结果,计算中心确定了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总体框架和总原则,建立了总体开发框架规范。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系统的技术框架、角色管理、功能权限管理、数据权限管理、数据交换、代码管理、编码规范、数据库管理、异常处理等细则,是总体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档。
2008年,IAAA统一安全系统中数据权限管理服务正式上线,为北京大学电子校务建设提供完整的(包括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统一权限管理服务。
2008年1月15日,SSLVPN服务正式提供给全校用户试用。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完成邮件系统的扩容。用户邮箱配额分别为教工300兆、学生100兆。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对理科一号楼的1136校园网机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将服务器分类归架并重新整理网络布线,有效提高了机房的可管理性和易操作性。
2008年1月,计算中心对校园边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强了校园网出口流量监控和管理能力,提高了边界路由配置的灵活性,有效改善了校园网出口的稳定性。
2008年2月,三教、四教网络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464个,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8年3月1日,计算中心将与网络服务相关的IP网关登陆功能、邮件系统功能、网络服务主页功能整合到its.pku.edu.cn页面,ipgw.pku.edu.cn系统下线。
2008年3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使用情况调查”成为校团委主办的“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的可选命题之一。当年,由教育学院几位研究生完成。调研结果对全面了解校园网络使用情况、改进校园网服务质量起到了有益的辅助作用。
2008年4月10日,由计算中心张蓓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性能网络测量体系及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依托该项目,计算中心于2005年在北京大学校园网部署了“高性能网络测量体系平台”。
2008年4月,中关园留学生公寓7、8、9号楼专家公寓网络正式投入使用,共有信息点632个,可提供有线、无线上网。
2008年4月,计算中心对保卫部布线工程和网络设备进行升级。
2008年4月,《计算中心通讯》停刊。至此共出版70期。
2008年4月,北京大学校园网第二出口带宽调整为500M。
2008年5月4日,北京大学IP网关客户端程序1.0版正式发布,增加了防ARP病毒干扰功能。客户端同时在线用户数峰值超过5000人。
2008年5月19日,校园网出口增加第三个千兆IP网关。
2008年5月, 计算中心对先进技术研究院联网,生物中东西馆进行网络改造。
2008年5月,计算中心在西二旗、燕北园教工宿舍网络与校园网机房之间建立千兆回路,提高了网络的冗余能力。
2008年5月,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CNGI示范工程2006年产业化及应用实验项目”“基于CNGI网络环境的跨机构统一认证与资源授权中间件”,通过天津市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2008年5月,校园网面向全校用户提供卡巴斯基和Nod32防病毒服务,服务期为三年,2005年开始提供的赛门铁克服务自2008年7月到期后停止提供服务。
2008年6月4日,计算中心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任命大会召开。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组织部副部长束鸿俊出席会议。会议宣布由张蓓任计算中心主任,种连荣、丁万东、马皓任计算中心副主任。
2008年6月8日,首次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在计算中心开始。计算中心构建的阅卷环境提供软硬件网络技术支持、无盲区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封闭环境、服务保障,并通过600台机器的压力测试。
2008年6月21日,由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北京大学学生网上选课系统”上线。基于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实现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并能灵活满足教育机制的改革及业务流程的发展。该系统面向的用户群包括: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教务员、教师、学生。选课系统涵盖了前期选课准备,学生预选、抽签、退选、补选,教师设置意愿值及相关信息检索等多项业务。系统采用了集群、IAAA统一认证、AJAX等新技术,保障了系统运行效率。
2008年6月25日,校园网用户服务热线电话增加了呼叫中心功能,可同时支持多路电话呼入、进行录音提醒,改善了遇突发网络故障用户电话呼入困难的局面,同时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保障了服务质量。
2008年6月,科技园博雅会议中心和校内17号楼接入校园网。
2008年7月1日,计算中心将校园网流量计费价格从1.25元/兆 调整到 1元/兆,并调整了限时包月的计时包月收费策略。另外,为方便短期会议用户, 9月9日起校园网开始提供按日计费服务。
2008年7月18日,校园网的诺顿防病毒系统因到期停止服务。8月23日,防病毒系统Nod32开始正式提供服务。2008年9月底,卡巴斯基防病毒系统开始提供服务。
2008年7月,为了保障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增强校园网安全,计算中心制定了“北京大学校园网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和“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网络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并且在原有网络设备监控报警和服务器监控报警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和重要服务器定时自动巡检功能。
2008年7-8月,计算中心进行安防工程一期建设,在1136、1124、1340、1402等机房设置视频监控及门禁系统。
2008年9月20日,由计算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CNGI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高校驻地网建设项目”“北京大学驻地网建设子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8年9月,计算中心对校园网邮件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多级多域管理、更加灵活的垃圾邮件控制、“公告信箱”发信机制等功能。2008年9月入学的新生首先使用了新邮件系统。
2008年9月,计算中心在教职工薪酬发放系统基础上建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发放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集成了学生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及劳务等费用统一发放,提高了学生金额发放管理的规范性,也为查询和统计学生的经济情况提供了条件。
2008年9月27日,平民学校第二期培训班的102人计算机班在计算中心8号机房开课,中心不但提供一流的上机环境,而且配备了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周末授课。
2008年10月31日,计算中心对北京大学网络服务门户http://its.pku.edu.cn进行改版。新版its系统简化了网络服务首页,突出了与网络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并将邮件登录功能统一到网络服务中,简化了网关操作、邮件收发、账户管理等各种网络应用登录操作,降低了繁琐度。
2008年11月26日,计算中心正式发布IP网关客户端1.1版。新版增加了校园网消息通知功能和软件自动更新功能,使校园网用户可以及时了解校园网最新动态、自动升级客户端软件,增强了便捷性。
2008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211/985经费管理及设备采购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实现了设备经费管理和采购过程控制一体化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方便教师实时掌握设备采购进程。
2008年12月6日,计算中心对新化学楼的网络设备进行升级,共400个网络信息点、20个交换机完成安装调试,投入使用。
2008年12月6日,计算中心顺利完成校园网主干网设备的升级工作,主要包括2000-2002年前后采购的理科二号楼、研究生、理科一号楼、红二楼、图书馆共6个主干交换机Cisco 6509的引擎、风扇、电源的升级。本次升级工作使校园网主干设备全部更换为Cisco的720引擎,大大提高了主干网络设备的交换能力,并部分完成了IPv4和IPv6的双栈部署,基本实现校园网IPv6覆盖。升级完成后,IPv6用户已达到8000人。
2008年12月15日,计算中心完成Windows Update系统的升级工作,将服务器内存升级到4G,windows update软件版本从2.0升级至3.0sp1,服务界面更加直观,服务性能有很大提升。
2008年12月19日,计算中心为北京大学申请到一个新的IPv4地址段,1B类,共6.5万个。至此,我校拥有IPv4地址总数已达到2B+160C,共计17.2万个。
2008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北招改造工程室内布线及设备安装工作,共涉及241个网络信息点、7个交换机、28个AP。在完成外线施工基础上,计算中心还完成全部联网工作。
2008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了IPv6主页改造和视频资源建设,实现了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的两个平台。基于IPv6的视频直播平台共提供18个电视直播频道,点播平台提供4个栏目和近100个节目资源。
2008年12月,DNS系统完成软件升级,解决软件不稳定的问题,深入优化系统。
2008年12月,依据《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及与多个业务部门的调研结果,计算中心确定了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总体框架和总原则,建立了总体开发框架规范。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系统的技术框架、角色管理、功能权限管理、数据权限管理、数据交换、代码管理、编码规范、数据库管理、异常处理等细则,是总体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档。
2008年,IAAA统一安全系统中数据权限管理服务正式上线,为北京大学电子校务建设提供完整的(包括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统一权限管理服务。
2009年2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陈盈辉副司长、国防科工局相关领导等人在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白树林院长陪同下到计算中心进行工作考察。
2009年2月23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自建光缆直接接入北京大学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IPv4和IPv6双栈服务。分配1C校园网IP地址。2009年4月1日,附中用户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
2009年3月5日,计算中心视频会议系统成功支持了“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2009开学典礼”,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官员等到场参加。 此次开学典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Ti兆othy E. Parker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参加开学典礼的新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实时授课,让新同学在北大校园中感受到大师的风采,与大洋彼岸的教授进行跨越空间距离面对面的交流。
2009年3月6日,学生宿舍33、34B、45、46、47、48楼共计6栋楼的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本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更换网络交换机83台,新建网络信息点700余个。其中,33、34B楼每间宿舍新增3根网线,实现了每个学生独享100兆网络连接端口;45、46、47、48楼的网络端口由10兆升级为100兆速率。
2009年3月,计算中心配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完成正版软件下载平台的建设,并投入运行。
2009年3月,计算中心完成体育中心一体、二体、五四体育场、燕南园61号楼网络布线及设备安装调试,并接入校园网。
2009年3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留学生入学在线申请”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留学交换生、本(研)留学生、普通进修生、预科生等类型学生的在线报名,大大减少了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负担,简化了留学生报名流程,提高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水平。
2009年4月1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接入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光纤链路直接连接,分配1C校园网IP地址。
2009年4月,计算中心面向全校举行两次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来自学校70多个单位的近百位部门负责人、信息化主管和信息化助理参加了培训。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涉及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情况、信息系统应用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中,还专门向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发放了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便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
2009年4月,“Easylink远程应用接入”系统正式上线,在不改变C/S业务系统体系结构的前提下采用B/S的工作模式,把集中到服务器端的业务应用程序,实时的向远程网络客户端进行发布,有效地提升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减轻了维护工作的劳动强度。
2009年4月,计算中心完成教育学院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投入使用。
2009年4月,计算中心利用校园网第二出口,对校园网二级主页及部分网站进行公网访问加速,共加速主页124个。
2009年5月,新邮件系统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计算中心对教育学院、城环学院、就业中心等单位的邮箱进行了迁移,并新建邮箱以及群组邮箱。每个用户邮箱扩容到1G空间。另外为校友保留邮箱,从2009年开始,计算中心为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保留北京大学邮箱,配额为100兆。
2009年5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教育部高教财务管理系统”在教育部财务司正式运行,为教育部专项经费管理和高校决算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2009年6月1日,校园网账号的网上支付系统投入使用,校园网用户又增加了一种交费手段,方便了用户。
2009年6月,无线网二期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教室、会议室等公共区域,完善了大讲堂、交流中心等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环境。7月,完成部分区域的无线网络室外覆盖。
2009年6月,在学校“北京大学第五届实验技术成果奖”评比中,计算中心“北京大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监控平台”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获得二等奖、“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信息管理系统” 获得三等奖。
2009年6月,首信易支付平台网上缴费系统上线。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通过此系统共缴纳网费2776笔,合计114318.76元。网上缴费平台的开通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缴纳网费,免受计算中心用户账号管理办公室和校园卡管理办公室工作时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提供网上缴费服务,2009年12月,计算中心与支付宝公司签订了服务合同,新增支持支付宝支付平台。2009年9月,为了配合网上缴费系统上线,新增一个SSL-VPN系统,专为账户无余额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目前运转稳定。
2009年7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上线100TB本地容量存储,为Email新系统提供12TB的容量和安全保障,同时初步构成以计算中心、图书馆、昌平为主体的两地三中心的数据存储安全保障体系。
2009年7月25日,第一次TOEFL网上考试在1、2号机房进行,每次TOEFL网上考试北大同学约占33%-35%。
2009年8月26日,教工、学生账号启动了多种应用系统间的密码同步工作,包括网络服务、邮件、综合信息门户、选课系统、校园卡查询等,在其中任一系统中修改密码,其它系统的密码都将同时被设置为新修改的密码。
2009年8月,采购的漏洞扫描和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到位,完成对校级服务器及计算中心内部服务器的漏洞扫描,发现安全隐患,对安全级别进行评级,提供修补漏洞的建议。在10月对整个校园网进行漏洞扫描、安全评估,进行首次摸底,扫描机器近万台,发现非常危险的机器500余台,收集校园网安全的初始数据,逐步建立北京大学自己的安全监控、安全服务体系。
2009年9月,更新改造教学实习环境其中的500机器,采用先进主流技术。创建Windows xp 安全域体系,研发新架构下的网络账户软件;已使用了5年的500台旧机器,软硬件100%完好,继续在院系等共18个单位继续发挥作用,资源更进一步共享。
2009年9月1日,“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第一个子系统“研究生学籍管理”上线。“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基于统一的开发框架,其学籍管理子系统完全替代旧学籍系统的核心功能,面向各院系教务员、研究生院学籍部门管理者、学生导师、院系主管、学生等多用户,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并特别新增了学生自助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窗口,如学籍卡的填写、学籍异动的申请、出国审批申请等。
2009年9月开始,逐步开始面向全校关键部门提供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服务,对特殊部门、用户提供上门服务,逐步摸索出一套应急响应方式、方法。
2009年9月21-25日,完成燕北园家属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升级,每户10M升级为100M,更换了燕北园核心交换机和位于23栋楼的全部接入交换机,共93台。
2009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管理系统”规范了培训工作的流程,极大方便了党建系统组织培训工作的管理,受到了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_研究生(研究生双证生)“学籍管理”完全替代旧学籍系统的核心功能,面向各院系教务员、研究生院学籍部门管理者、学生导师、院系主管、学生等多用户,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并特别新增了学生自助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窗口,如学籍卡的填写、学籍异动的申请、出国审批申请等。
2009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系统”增加了留学生的迎新内容,提高了留学生新生报到工作的管理水平,使当年的迎新工作更加全面。
2009年9月-12月,经济学院、物理金工实验楼、新校医院3个楼宇接入校园网,完成交流中心接入交换机升级(10M到桌面升级为1G到桌面),涉及信息点共约2000个,安装交换机69台、无线AP19台。
2009年10月,完成无线网二期建设:无线网络已经覆盖全部公共教室,包括一教、二教、三教、四教、理教、电教、文史楼、国际关系学院教室、哲学楼教室、化学楼教室、俄文楼等共11个教室楼245间教室,AP数量为353台。根据2009年8月-10月的统计,目前全校上网用户中,约30%-40%为无线上网。2009年12月,同时在线峰值为4500个IP地址,平均为2200个IP地址。
2009年10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财政部预算分配系统”第二版在财政部教科文司正式运行,顺利支持财政部进行了2010年度的高校预算分配工作。
2009年10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_薪酬管理系统”正式推广到全校使用。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是学校电子校务应用系统中第一个采用全新“富客户端”开发模式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的交互体验。其中薪酬管理系统是人事管理系统中最复杂的也是第一个开发和投入使用的系统。薪酬系统改变手工处理模式,采用电子工作请求和工作单来管理和记录薪酬标准和发放的变化,并且通过系统严格了薪酬的工作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薪酬管理系统采用灵活的薪酬项目定制设计思路,能够适应各种薪酬变化。并且首次在系统层面实现与财务薪酬发放系统对接。
2009年12月21-22日,完成西二旗二期家属区5栋楼的接入交换机升级,每户10M升级为100M,更换了全部接入交换机,共27台,增加1台核心交换机。
2009年12月26日,配合信息办编码系统升级工作,对校园网账号进行升级,受影响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服务(IP网关)、邮件系统、VPN系统、入校代理系统等。新编码体系中人员编码的变动对校园网相关系统影响较大。编码升级之后,教工和学生的校园网账号升级为10位数字。
2009年12月28日,完成了8个机房监控系统的更新改造,教学环境更加安全可靠。
2009年12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_规划调配管理系统”中的入校手续管理和人员减离管理功能模块正式投入使用,理顺和规范了人员入校和离校的工作流程,整个流程涉及职工个人、院系以及人事部多个科室;规范和统一了职工号的编码工作;实现了入校时人员各类信息的采集。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完成学生宿舍45-48楼网络系统改造,把每个房间的网络端口从1个增加到4个,实现用户独享的百兆到桌面。共涉及864间学生宿舍,新增信息点2556个,增加交换机134台。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CNGI-IPv6校园网升级扩展项目经费支持下完成部分家属区网络升级,共涉及燕北园、西二旗二期、蓝旗营3个家属区35栋楼,替换新设备176台。此次升级的三个家属区网络上一次的建设年限为1999-2000年。
2009年2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陈盈辉副司长、国防科工局相关领导等人在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白树林院长陪同下到计算中心进行工作考察。
2009年2月23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自建光缆直接接入北京大学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IPv4和IPv6双栈服务。分配1C校园网IP地址。2009年4月1日,附中用户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
2009年3月5日,计算中心视频会议系统成功支持了“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2009开学典礼”,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官员等到场参加。 此次开学典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Ti兆othy E. Parker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参加开学典礼的新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实时授课,让新同学在北大校园中感受到大师的风采,与大洋彼岸的教授进行跨越空间距离面对面的交流。
2009年3月6日,学生宿舍33、34B、45、46、47、48楼共计6栋楼的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本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更换网络交换机83台,新建网络信息点700余个。其中,33、34B楼每间宿舍新增3根网线,实现了每个学生独享100兆网络连接端口;45、46、47、48楼的网络端口由10兆升级为100兆速率。
2009年3月,计算中心配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完成正版软件下载平台的建设,并投入运行。
2009年3月,计算中心完成体育中心一体、二体、五四体育场、燕南园61号楼网络布线及设备安装调试,并接入校园网。
2009年3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留学生入学在线申请”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留学交换生、本(研)留学生、普通进修生、预科生等类型学生的在线报名,大大减少了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负担,简化了留学生报名流程,提高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水平。
2009年4月1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接入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光纤链路直接连接,分配1C校园网IP地址。
2009年4月,计算中心面向全校举行两次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来自学校70多个单位的近百位部门负责人、信息化主管和信息化助理参加了培训。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涉及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情况、信息系统应用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中,还专门向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发放了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便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
2009年4月,“Easylink远程应用接入”系统正式上线,在不改变C/S业务系统体系结构的前提下采用B/S的工作模式,把集中到服务器端的业务应用程序,实时的向远程网络客户端进行发布,有效地提升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减轻了维护工作的劳动强度。
2009年4月,计算中心完成教育学院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投入使用。
2009年4月,计算中心利用校园网第二出口,对校园网二级主页及部分网站进行公网访问加速,共加速主页124个。
2009年5月,新邮件系统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计算中心对教育学院、城环学院、就业中心等单位的邮箱进行了迁移,并新建邮箱以及群组邮箱。每个用户邮箱扩容到1G空间。另外为校友保留邮箱,从2009年开始,计算中心为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保留北京大学邮箱,配额为100兆。
2009年5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教育部高教财务管理系统”在教育部财务司正式运行,为教育部专项经费管理和高校决算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2009年6月1日,校园网账号的网上支付系统投入使用,校园网用户又增加了一种交费手段,方便了用户。
2009年6月,无线网二期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教室、会议室等公共区域,完善了大讲堂、交流中心等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环境。7月,完成部分区域的无线网络室外覆盖。
2009年6月,在学校“北京大学第五届实验技术成果奖”评比中,计算中心“北京大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监控平台”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获得二等奖、“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信息管理系统” 获得三等奖。
2009年6月,首信易支付平台网上缴费系统上线。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通过此系统共缴纳网费2776笔,合计114318.76元。网上缴费平台的开通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缴纳网费,免受计算中心用户账号管理办公室和校园卡管理办公室工作时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提供网上缴费服务,2009年12月,计算中心与支付宝公司签订了服务合同,新增支持支付宝支付平台。2009年9月,为了配合网上缴费系统上线,新增一个SSL-VPN系统,专为账户无余额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目前运转稳定。
2009年7月,北京大学数据存储中心上线100TB本地容量存储,为Email新系统提供12TB的容量和安全保障,同时初步构成以计算中心、图书馆、昌平为主体的两地三中心的数据存储安全保障体系。
2009年7月25日,第一次TOEFL网上考试在1、2号机房进行,每次TOEFL网上考试北大同学约占33%-35%。
2009年8月26日,教工、学生账号启动了多种应用系统间的密码同步工作,包括网络服务、邮件、综合信息门户、选课系统、校园卡查询等,在其中任一系统中修改密码,其它系统的密码都将同时被设置为新修改的密码。
2009年8月,采购的漏洞扫描和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到位,完成对校级服务器及计算中心内部服务器的漏洞扫描,发现安全隐患,对安全级别进行评级,提供修补漏洞的建议。在10月对整个校园网进行漏洞扫描、安全评估,进行首次摸底,扫描机器近万台,发现非常危险的机器500余台,收集校园网安全的初始数据,逐步建立北京大学自己的安全监控、安全服务体系。
2009年9月,更新改造教学实习环境其中的500机器,采用先进主流技术。创建Windows xp 安全域体系,研发新架构下的网络账户软件;已使用了5年的500台旧机器,软硬件100%完好,继续在院系等共18个单位继续发挥作用,资源更进一步共享。
2009年9月1日,“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第一个子系统“研究生学籍管理”上线。“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基于统一的开发框架,其学籍管理子系统完全替代旧学籍系统的核心功能,面向各院系教务员、研究生院学籍部门管理者、学生导师、院系主管、学生等多用户,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并特别新增了学生自助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窗口,如学籍卡的填写、学籍异动的申请、出国审批申请等。
2009年9月开始,逐步开始面向全校关键部门提供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服务,对特殊部门、用户提供上门服务,逐步摸索出一套应急响应方式、方法。
2009年9月21-25日,完成燕北园家属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升级,每户10M升级为100M,更换了燕北园核心交换机和位于23栋楼的全部接入交换机,共93台。
2009年9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管理系统”规范了培训工作的流程,极大方便了党建系统组织培训工作的管理,受到了组织部的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_研究生(研究生双证生)“学籍管理”完全替代旧学籍系统的核心功能,面向各院系教务员、研究生院学籍部门管理者、学生导师、院系主管、学生等多用户,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并特别新增了学生自助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窗口,如学籍卡的填写、学籍异动的申请、出国审批申请等。
2009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系统”增加了留学生的迎新内容,提高了留学生新生报到工作的管理水平,使当年的迎新工作更加全面。
2009年9月-12月,经济学院、物理金工实验楼、新校医院3个楼宇接入校园网,完成交流中心接入交换机升级(10M到桌面升级为1G到桌面),涉及信息点共约2000个,安装交换机69台、无线AP19台。
2009年10月,完成无线网二期建设:无线网络已经覆盖全部公共教室,包括一教、二教、三教、四教、理教、电教、文史楼、国际关系学院教室、哲学楼教室、化学楼教室、俄文楼等共11个教室楼245间教室,AP数量为353台。根据2009年8月-10月的统计,目前全校上网用户中,约30%-40%为无线上网。2009年12月,同时在线峰值为4500个IP地址,平均为2200个IP地址。
2009年10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财政部预算分配系统”第二版在财政部教科文司正式运行,顺利支持财政部进行了2010年度的高校预算分配工作。
2009年10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_薪酬管理系统”正式推广到全校使用。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是学校电子校务应用系统中第一个采用全新“富客户端”开发模式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的交互体验。其中薪酬管理系统是人事管理系统中最复杂的也是第一个开发和投入使用的系统。薪酬系统改变手工处理模式,采用电子工作请求和工作单来管理和记录薪酬标准和发放的变化,并且通过系统严格了薪酬的工作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薪酬管理系统采用灵活的薪酬项目定制设计思路,能够适应各种薪酬变化。并且首次在系统层面实现与财务薪酬发放系统对接。
2009年12月21-22日,完成西二旗二期家属区5栋楼的接入交换机升级,每户10M升级为100M,更换了全部接入交换机,共27台,增加1台核心交换机。
2009年12月26日,配合信息办编码系统升级工作,对校园网账号进行升级,受影响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服务(IP网关)、邮件系统、VPN系统、入校代理系统等。新编码体系中人员编码的变动对校园网相关系统影响较大。编码升级之后,教工和学生的校园网账号升级为10位数字。
2009年12月28日,完成了8个机房监控系统的更新改造,教学环境更加安全可靠。
2009年12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人事管理系统_规划调配管理系统”中的入校手续管理和人员减离管理功能模块正式投入使用,理顺和规范了人员入校和离校的工作流程,整个流程涉及职工个人、院系以及人事部多个科室;规范和统一了职工号的编码工作;实现了入校时人员各类信息的采集。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完成学生宿舍45-48楼网络系统改造,把每个房间的网络端口从1个增加到4个,实现用户独享的百兆到桌面。共涉及864间学生宿舍,新增信息点2556个,增加交换机134台。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CNGI-IPv6校园网升级扩展项目经费支持下完成部分家属区网络升级,共涉及燕北园、西二旗二期、蓝旗营3个家属区35栋楼,替换新设备176台。此次升级的三个家属区网络上一次的建设年限为1999-2000年。
2010年1月4-6日,完成蓝旗营家属区全部7栋楼接入交换机升级,更换交换机共34台。
2010年1月25日,利用寒假时间对邮件系统进行版本升级,新版本重点解决了Web 页面访问速度慢、兼容性差、中文附件在卡巴斯基环境下不能下载等问题并新增了一些邮件排序、回执等功能。同时,学生和教工邮箱容量升级到4G,校友邮箱升级到500M。6月,校友会、基金会下属的@pku.org.cn、@pkuef.org、@pkuaa.edu.cn三个域的邮件服务,迁移至计算中心,总计用户9800人。数学学院邮件服务@math.pku.edu.cn迁移到计算中心。7月,光华管理学院邮箱迁移到计算中心。2011年上半年,深研院汇丰商学院邮件系统迁移到北京大学邮件系统。
2010年1月,计算中心协助信息办组织完成学校有关应用系统中校内单位编码和人员编码的升级调整工作。这次编码升级调整涉及全校近20个部门、50多个应用系统的改造和升级。
2010年1月16日, 首次6个机房同时作为TOEFL考场。
2010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费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学费标准制定与调整。
2010年2月,经与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协商,北京大学校园网到北京大学主节点的三条千兆链路升级为一条万兆链路。虽然出口带宽维持3Gbps不变,但为将来带宽扩容提供了方便条件。相应地,校园网出口调整为4台千兆IP控制网关同时并行。
2010年3月10日,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信息服务系统”开通使用。培训班学员可通过系统进行报名、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查看考勤和往年参训情况,并可以在线提交打印学习总结等。
2010年3月30日,计算中心为教育部开发的“教育部医疗费报销系统”投入使用。系统包括的主要功能有:报销控制、凭单管理、查询统计和数据维护等。系统不仅支持多个终端同时进行报销,还支持下点现场报销业务。
2010年4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事职称申报和评定管理与通用岗位申请和评定管理上线运行,人事部使用系统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和评定与通用岗位定级工作工作。
2010年4月,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开始向全校师生提供服务。该系统集视频、语音、文本交互、文件共享等功能于一身,可以使用个人电脑通过网络方便地举行多方视频会议。
2010年5月1日开始,增加一条100Mbps到中国移动的公网线路。与原电信通500Mbps链路合计,校园网公网链路总容量达到600Mbps。
2010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子系统上线,完成学业奖学金经费管理、评定等近60个功能。
2010年6月8日完成8个机房和两个大厅共1400平方米制冷系统更新改造,采用天花板嵌入式中央空调9个外机33个内机,从根本上解决了10年来老空调一直存在的噪音大、温度不均衡、控制不集中不便捷的问题,上机环境更进加低碳人性化。
2010年6月,校园网核心机房UPS电源升级,总容量达到60KVA。
2010年7月,提高校园网部分汇聚交换机上联速率,将万柳、物理楼、34B三台汇聚交换机上联升级至万兆。
2010年8月23日,“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学籍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基本涵盖本科生学籍管理的全部流程。
2010年8月,计算中心开发了网上英语选课管理平台,全校每学期3000人至5000人英语选课,实现了学生网上自动选课、系统统一创建高效账号。
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出国资助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国际交流活动实现信息化管理。
2010年9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劳动合同制职工管理信息子系统上线使用,系统包括人员进入、减离、人员信息维护、合同管理、薪酬管理、保险管理多个功能模块。
2010年9月,圆明园校区网络纳入校本部校园网统一管理,分配校园网IP地址,使用校园网账号,实现校本部与圆明园校区的完全统一管理。为了方便圆明园校区用户使用,保留圆明园用户缴费办公室。
2010年10月29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985/211’经费使用与设备采购进程查询系统”正式启用。系统提供了项目基本信息、拨款信息、经费支出信息、设备采购信息、拟购清单信息、设备论证信息、设备招标信息等实时查询内容。
2010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教学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主要服务课程、成绩、选课等业务范畴。
2010年12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家具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全校推广使用,系统包括业务流程、信息维护、查询统计和系统管理等模块,其中业务流程模块提供了面向院系和管理部门的家具建档、家具报废、家具调拨等功能。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学校对家具资产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家具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12月,根据CNGI-IPV6校园网升级扩展项目的统一部署,完成了IPv6核心网络冗余建设,建设了Native IPv6无线网络,实现了图书馆、圆明园校区的IPv6接入,进行了IPv6真实源地址认证技术SAVI的大规模部署及应用测试,并建设了专用DHCPv6服务器。
2010年,完成中关新园1-5号楼、成府园新法学楼、旧法学楼、万柳4-6区、化学南楼(财务部)、办公楼、燕南园66号院、湖心岛、人文大楼等楼宇的新建和改建工作,涉及信息点共约8500个,安装交换机342台、无线AP263台。
2010年1月4-6日,完成蓝旗营家属区全部7栋楼接入交换机升级,更换交换机共34台。
2010年1月25日,利用寒假时间对邮件系统进行版本升级,新版本重点解决了Web 页面访问速度慢、兼容性差、中文附件在卡巴斯基环境下不能下载等问题并新增了一些邮件排序、回执等功能。同时,学生和教工邮箱容量升级到4G,校友邮箱升级到500M。6月,校友会、基金会下属的@pku.org.cn、@pkuef.org、@pkuaa.edu.cn三个域的邮件服务,迁移至计算中心,总计用户9800人。数学学院邮件服务@math.pku.edu.cn迁移到计算中心。7月,光华管理学院邮箱迁移到计算中心。2011年上半年,深研院汇丰商学院邮件系统迁移到北京大学邮件系统。
2010年1月,计算中心协助信息办组织完成学校有关应用系统中校内单位编码和人员编码的升级调整工作。这次编码升级调整涉及全校近20个部门、50多个应用系统的改造和升级。
2010年1月16日, 首次6个机房同时作为TOEFL考场。
2010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费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学费标准制定与调整。
2010年2月,经与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协商,北京大学校园网到北京大学主节点的三条千兆链路升级为一条万兆链路。虽然出口带宽维持3Gbps不变,但为将来带宽扩容提供了方便条件。相应地,校园网出口调整为4台千兆IP控制网关同时并行。
2010年3月10日,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班信息服务系统”开通使用。培训班学员可通过系统进行报名、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查看考勤和往年参训情况,并可以在线提交打印学习总结等。
2010年3月30日,计算中心为教育部开发的“教育部医疗费报销系统”投入使用。系统包括的主要功能有:报销控制、凭单管理、查询统计和数据维护等。系统不仅支持多个终端同时进行报销,还支持下点现场报销业务。
2010年4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事职称申报和评定管理与通用岗位申请和评定管理上线运行,人事部使用系统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和评定与通用岗位定级工作工作。
2010年4月,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开始向全校师生提供服务。该系统集视频、语音、文本交互、文件共享等功能于一身,可以使用个人电脑通过网络方便地举行多方视频会议。
2010年5月1日开始,增加一条100Mbps到中国移动的公网线路。与原电信通500Mbps链路合计,校园网公网链路总容量达到600Mbps。
2010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子系统上线,完成学业奖学金经费管理、评定等近60个功能。
2010年6月8日完成8个机房和两个大厅共1400平方米制冷系统更新改造,采用天花板嵌入式中央空调9个外机33个内机,从根本上解决了10年来老空调一直存在的噪音大、温度不均衡、控制不集中不便捷的问题,上机环境更进加低碳人性化。
2010年6月,校园网核心机房UPS电源升级,总容量达到60KVA。
2010年7月,提高校园网部分汇聚交换机上联速率,将万柳、物理楼、34B三台汇聚交换机上联升级至万兆。
2010年8月23日,“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学籍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基本涵盖本科生学籍管理的全部流程。
2010年8月,计算中心开发了网上英语选课管理平台,全校每学期3000人至5000人英语选课,实现了学生网上自动选课、系统统一创建高效账号。
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出国资助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国际交流活动实现信息化管理。
2010年9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劳动合同制职工管理信息子系统上线使用,系统包括人员进入、减离、人员信息维护、合同管理、薪酬管理、保险管理多个功能模块。
2010年9月,圆明园校区网络纳入校本部校园网统一管理,分配校园网IP地址,使用校园网账号,实现校本部与圆明园校区的完全统一管理。为了方便圆明园校区用户使用,保留圆明园用户缴费办公室。
2010年10月29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985/211’经费使用与设备采购进程查询系统”正式启用。系统提供了项目基本信息、拨款信息、经费支出信息、设备采购信息、拟购清单信息、设备论证信息、设备招标信息等实时查询内容。
2010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教学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主要服务课程、成绩、选课等业务范畴。
2010年12月,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家具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全校推广使用,系统包括业务流程、信息维护、查询统计和系统管理等模块,其中业务流程模块提供了面向院系和管理部门的家具建档、家具报废、家具调拨等功能。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学校对家具资产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家具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12月,根据CNGI-IPV6校园网升级扩展项目的统一部署,完成了IPv6核心网络冗余建设,建设了Native IPv6无线网络,实现了图书馆、圆明园校区的IPv6接入,进行了IPv6真实源地址认证技术SAVI的大规模部署及应用测试,并建设了专用DHCPv6服务器。
2010年,完成中关新园1-5号楼、成府园新法学楼、旧法学楼、万柳4-6区、化学南楼(财务部)、办公楼、燕南园66号院、湖心岛、人文大楼等楼宇的新建和改建工作,涉及信息点共约8500个,安装交换机342台、无线AP263台。
2011年1月4日,校园网WEB应用防火墙正式上线,对关键WEB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防护,做到对WEB服务器的多重保护,确保WEB应用安全的最大化。2011年上半年,受防护的IP达到63个,受保护的站点达到4074个,其HTTP流量峰值超过200兆,平均有17兆左右。HTTP会话数最大值接近2.5万,平均在1500左右。平均每个月WEB防火墙要阻断攻击600万次以上,平均每秒阻断2.5次,做到对关键WEB服务器的多重保护,确保WEB应用安全的最大化。
2011年1月,配合教育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测试,完成北京大学分会场设备升级改造,增加一套高清视频会议设备,1Gbps直连到CERNET主干路由器,实现最高1080P60,8Mbps带宽的高清网络视频会议。
2011年1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招聘子系统上线运行。人事部的整个人员招聘工作可通过系统完成,并实现了与人事拟进管理工作系统顺畅连接。
2011年2月21日至25日,北京大学负责的13所高校自主招生阅卷工作在计算中心1至6号机房进行。29个省、自治区考生卷子共20多万份集中到计算中心,计算中心发挥综合技术优势,为北大招生工作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阅卷环境。
2011年4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研就业信息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以信息化手段管理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签约相关事务。
2011年4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培养管理子系统上线,系统建立了全新的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管理模式。
2011年4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综合数据发布平台”上线运行。平台能够对电子校务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支持,并且通过建立人员主题数据库整合职工和学生基本信息,统一为学校其他系统和项目提供人员数据服务,提供多种数据查询和订阅服务。
2011年5月20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面向流化业务的分布式网络控制、融合与管理的架构及协议体系”(2008.5.30-2010.5.30),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2011年5月,计算中心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定制开发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薪酬发放子系统、系级代发子系统以及工资查询子系统。系统能够支持软件学院财务办公室的薪酬及劳务发放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工资管理、审核计算、合并计税、统计分析、数据上报等功能;能够与银行、社保、税务等部门建立通畅的数据共享;院系工作人员能够在网上随时提交发放数据;老师和学生将能够在网上实时查询工资和助研费的发放数额和详细工资项数据。软件学院薪酬管理信息系统上线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人员薪酬数据从产生、采集汇总、维护、审核计算,到对外导出、发布和网上查询的全过程管理。
2011年6月1日起开始,昌平校区网络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昌平到校本部光纤由计算中心负责维护,昌平校区网络由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维护,相关软硬件由计算中心提供。2012年3月完成调整昌平园区校园网拓扑结构,配置1台核心设备及12台接入设备,升级后昌平园区校园网实现全网组播和IPv6覆盖。
2011年6月9日至17日,在计算中心2、3层机房进行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2011年6月,完成物理楼到理科1号楼光纤288芯铺设工程,其中144芯到1136,144芯到1340。同时为进入1136和1340各预留72芯。在物理楼南侧、理科4号楼东侧,理科1号楼计算中心门外南侧架设3个光纤交接箱。这是校园网第一条使用光缆交接箱的主干光缆。
2011年上半年,新版IPTV系统上线。相比2000年上线使用的老版IPTV系统,新版系统采用WEB方式收看电视,频道数目增加到40个,支持校园网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收看电视;支持用户权限分组,即不同权限用户能看的节目有所不同;组播/单播自动选择,扩大了收看范围,即使在校外,用户认证后也能通过单播方式收看;支持点播。
201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世界课堂’支撑平台”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2011年7月,校园网出口万兆防火墙上线运行。
2011年7月4日,CERNET2北京大学核心节点到国家网络中心的上连带宽由2.5Gbps升级到10Gbps,极大地提升了各接入学校通过IPv6访问互联网资源的速度。
2011年8月完成学生宿舍28、29、30、32网络改造及设备升级,采购交换机34台、AP 110个,替换1999年-2001年开始上线服务的网络设备,维持每房间100M网络端口接入。采用802.11n实现全楼无线网络覆盖,首次试验在学生宿舍区部署无线网络。
2011年8月6日,首次英语GRE网上考试在计算中心1、2号机房进行。
2011年10月,配合学校“两卡合一”工作的开展,完成了校园卡一卡通系统的网络升级改造,改造后实现一卡通系统独立组网,增强系统稳定性及可扩展性。
2011年10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马皓担任党支部书记。
2011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课程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1年12月1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财务信息服务系统” 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整合了与财务相关的预算、核算、科研、工薪、收费、奖助学金等业务子系统的数据,采用先进的富互联网技术,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单位财务主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内容丰富直观、数据实时安全、界面友好的财务信息服务,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并为学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加强与全校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使财务信息化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12月21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五道口教师住宅置换售房系统”上线运行。该系统包括报名审核、排队计分和选房计价等多个应用模块,为五道口教师住宅置换售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
2011年12月31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可信任互联网”“新一代可信任的电子政务应用”(2007.10-2010.12)项目在清华大学通过项目验收。
2011年12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位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包括学生、导师、答辩秘书、院系、学位办角色参与的评阅、答辩、分会、学位授予与补授全流程处理。
2011年,完成人文大楼、邱德拔体育馆、国际数学中心、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一期、物理楼加扩建改造、原校医院门诊楼改造、理科教室楼改造、勺园4号楼改造、成府园微电子大厦等9栋楼宇的网络设计及设备招标准备工作。9个楼宇共计信息点6675个,采购交换机392台、无线AP460个。
2011年,办公区无线网络升级,采购采购交换机16台、AP 300个,采用IEEE 802.11n,最高可实现300Mbps无线连接。2011年12月,完成化学楼119个,经济中心27个AP安装调试,2012年3月份完成帕卡德公寓10个AP、南北阁24个AP、新生物楼报告厅会议室10个AP安装调试。2012年12月完成图书馆95个AP替换安装,2012年12月完成新法学凯原楼4个AP和新生物楼7个AP的替换安装。
2011年1月4日,校园网WEB应用防火墙正式上线,对关键WEB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防护,做到对WEB服务器的多重保护,确保WEB应用安全的最大化。2011年上半年,受防护的IP达到63个,受保护的站点达到4074个,其HTTP流量峰值超过200兆,平均有17兆左右。HTTP会话数最大值接近2.5万,平均在1500左右。平均每个月WEB防火墙要阻断攻击600万次以上,平均每秒阻断2.5次,做到对关键WEB服务器的多重保护,确保WEB应用安全的最大化。
2011年1月,配合教育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测试,完成北京大学分会场设备升级改造,增加一套高清视频会议设备,1Gbps直连到CERNET主干路由器,实现最高1080P60,8Mbps带宽的高清网络视频会议。
2011年1月,“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招聘子系统上线运行。人事部的整个人员招聘工作可通过系统完成,并实现了与人事拟进管理工作系统顺畅连接。
2011年2月21日至25日,北京大学负责的13所高校自主招生阅卷工作在计算中心1至6号机房进行。29个省、自治区考生卷子共20多万份集中到计算中心,计算中心发挥综合技术优势,为北大招生工作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阅卷环境。
2011年4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研就业信息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以信息化手段管理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签约相关事务。
2011年4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培养管理子系统上线,系统建立了全新的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管理模式。
2011年4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综合数据发布平台”上线运行。平台能够对电子校务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支持,并且通过建立人员主题数据库整合职工和学生基本信息,统一为学校其他系统和项目提供人员数据服务,提供多种数据查询和订阅服务。
2011年5月20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面向流化业务的分布式网络控制、融合与管理的架构及协议体系”(2008.5.30-2010.5.30),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2011年5月,计算中心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定制开发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薪酬发放子系统、系级代发子系统以及工资查询子系统。系统能够支持软件学院财务办公室的薪酬及劳务发放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工资管理、审核计算、合并计税、统计分析、数据上报等功能;能够与银行、社保、税务等部门建立通畅的数据共享;院系工作人员能够在网上随时提交发放数据;老师和学生将能够在网上实时查询工资和助研费的发放数额和详细工资项数据。软件学院薪酬管理信息系统上线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人员薪酬数据从产生、采集汇总、维护、审核计算,到对外导出、发布和网上查询的全过程管理。
2011年6月1日起开始,昌平校区网络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昌平到校本部光纤由计算中心负责维护,昌平校区网络由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维护,相关软硬件由计算中心提供。2012年3月完成调整昌平园区校园网拓扑结构,配置1台核心设备及12台接入设备,升级后昌平园区校园网实现全网组播和IPv6覆盖。
2011年6月9日至17日,在计算中心2、3层机房进行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2011年6月,完成物理楼到理科1号楼光纤288芯铺设工程,其中144芯到1136,144芯到1340。同时为进入1136和1340各预留72芯。在物理楼南侧、理科4号楼东侧,理科1号楼计算中心门外南侧架设3个光纤交接箱。这是校园网第一条使用光缆交接箱的主干光缆。
2011年上半年,新版IPTV系统上线。相比2000年上线使用的老版IPTV系统,新版系统采用WEB方式收看电视,频道数目增加到40个,支持校园网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收看电视;支持用户权限分组,即不同权限用户能看的节目有所不同;组播/单播自动选择,扩大了收看范围,即使在校外,用户认证后也能通过单播方式收看;支持点播。
201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世界课堂’支撑平台”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2011年7月,校园网出口万兆防火墙上线运行。
2011年7月4日,CERNET2北京大学核心节点到国家网络中心的上连带宽由2.5Gbps升级到10Gbps,极大地提升了各接入学校通过IPv6访问互联网资源的速度。
2011年8月完成学生宿舍28、29、30、32网络改造及设备升级,采购交换机34台、AP 110个,替换1999年-2001年开始上线服务的网络设备,维持每房间100M网络端口接入。采用802.11n实现全楼无线网络覆盖,首次试验在学生宿舍区部署无线网络。
2011年8月6日,首次英语GRE网上考试在计算中心1、2号机房进行。
2011年10月,配合学校“两卡合一”工作的开展,完成了校园卡一卡通系统的网络升级改造,改造后实现一卡通系统独立组网,增强系统稳定性及可扩展性。
2011年10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马皓担任党支部书记。
2011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课程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1年12月1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财务信息服务系统” 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整合了与财务相关的预算、核算、科研、工薪、收费、奖助学金等业务子系统的数据,采用先进的富互联网技术,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单位财务主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内容丰富直观、数据实时安全、界面友好的财务信息服务,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并为学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加强与全校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使财务信息化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12月21日,由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五道口教师住宅置换售房系统”上线运行。该系统包括报名审核、排队计分和选房计价等多个应用模块,为五道口教师住宅置换售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
2011年12月31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可信任互联网”“新一代可信任的电子政务应用”(2007.10-2010.12)项目在清华大学通过项目验收。
2011年12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位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包括学生、导师、答辩秘书、院系、学位办角色参与的评阅、答辩、分会、学位授予与补授全流程处理。
2011年,完成人文大楼、邱德拔体育馆、国际数学中心、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一期、物理楼加扩建改造、原校医院门诊楼改造、理科教室楼改造、勺园4号楼改造、成府园微电子大厦等9栋楼宇的网络设计及设备招标准备工作。9个楼宇共计信息点6675个,采购交换机392台、无线AP460个。
2011年,办公区无线网络升级,采购采购交换机16台、AP 300个,采用IEEE 802.11n,最高可实现300Mbps无线连接。2011年12月,完成化学楼119个,经济中心27个AP安装调试,2012年3月份完成帕卡德公寓10个AP、南北阁24个AP、新生物楼报告厅会议室10个AP安装调试。2012年12月完成图书馆95个AP替换安装,2012年12月完成新法学凯原楼4个AP和新生物楼7个AP的替换安装。
2012年1月10日完成升级校园网汇聚交换机34B引擎2块,优化调整配置,升级后支持虚拟化技术,高可用和动态业务扩展。
2012年2月发布邮件系统WAP版,可支持通过智能手机直接收发北京大学邮件系统邮件。
2012年2月,继续面向全校提供两种桌面防病毒系统Node32和卡巴斯基。
2012年3月20日-22日完成勺园1、2、3、6、8号楼接入交换机改造,替换了运行多年的老旧设备。共覆盖639个房间,配置13台接入交换机。
2012年3月,计算中心开发的“系级公用房管理系统”上线运行。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公用房数据的透明性和准确性,为学校公用房定额测算提供依据。
2012年4月,计算中心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2012年4月,综合信息门户部署了SSL加密技术,保护了敏感数据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
2012年4月,计算中心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学校开发了“电子签到系统”,首次应用于4月1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代表大会。系统支持校园卡刷卡和条码扫描两种签到方式,并提供实时统计功能。
2012年4月19日至20日运动期间,新运动会MIS管理信息系统首次正式使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过程管理高效,效果非常明显。
2012年4月,为支持保卫部迎接4月25日北京市高校“平安校园”达标验收,计算中心完成学校各校门的光纤铺设、网络设备安装等工作,保证了网络的畅通,并上线运行了我们研制开发的“北京大学约车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网上约车、约车信息实时控制与管理、移动终端查询等功能。
2012年5月9日-10日,完成1136机房UPS改造,新购120KVA UPS 1台,将1台UPS容量升级到120KVA,完成后实现完全双路冗余供电。
2012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奖学金调控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6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导师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6月, “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博士后管理进出站正式上线运行,系统与国家博管会博士后管理系统交互,实时获取博士后进出站信息,规范和方便北大博士后管理。
2012年上半年,推出IP网关客户端的MAC版本和IOS版。下半年,IPGW客户端为Windows中英文版、Linux命令行版、Android版、iOS版、Mac OS X六个版本增加了弱口令提示和包月类型显示,推出了macosX正式版。
2012年7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信息查询和维护子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对职工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
2012年9月28日校工会网站系统上线,运行良好。
2012年9月30日完成并开放使用“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发布平台一期系统”。系统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实际需求建立,主要用于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的发布管理,包括用户认证、调查数据资源管理、数据集选取与下载等功能。
2012年10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身份认证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并上线运行,同时配合各应用系统进行认证服务和权限服务的升级工作。此次升级内容包括数据库软件切换,数据结构重构、功能升级改造、安全性能加强等。
2012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本科生执行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结交流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成使用。系统以人事部管理工作为核心,包括薪酬管理、规划调配、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博士后管理、人才开发、档案流转、人员信息九个方面,共300余个功能模块,涵盖人事部业务范畴内的职工从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可满足人事基本业务及扩展业务工作需要。
2012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IAAA统一安全系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012年11月,计算中心的研究课题“北京大学开放式移动服务集成平台方案研究” 入选“北大研究”2012年度课题(一般课题)。
2012年11月,协助信息办,完成智慧校园规划的编写工作。
2012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党建子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并首次将该系统应用于党内统计年报工作。党建子系统是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涵盖组织关系管理、党员发展、教育培训、党员统计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
2012年12月25日,CNGI08“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验收,北京大学参加的9个项目同时通过验收。
2012年12月,CERNET-211三期主干网升级改造项目开始在北京大学主节点实施。根据项目的安排,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的核心设备全部安装完毕,主节点到国家网络中心的100G线路于2012年12月20日连通,并于2012年底前开始在线测试。
2012年12月,完成保卫部、五四体育中心楼的网络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实验设备1号楼(原校医院住院部)完成设备安装。2012.12,已经完成理科2号楼、老化学楼、物理大楼南楼、静园6院、红五楼,共27台交换机的更换工作。
2012年12月,采用独立DHCPv4服务器实现无线网络地址分配,提高DHCPv4服务的稳定性,实现了IP地址分配的实时监控。
2012年12月31日,对目前仍然是百兆上联的校内楼宇进行上联改造,汇聚层设备替换为独立的支持百兆光口交换机。共增加3台交换机,改造22个百兆上联端口。
2012年,启动校园网运行管理云图系统开发工作,将校园网运行相关的各类统计数据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时展示。上半年,通过此系统可统计查询IP网关、邮件、无线网用户、视频会议、iptv、安全服务、服务器告警、用户热线等多个应用系统的运行数据。下半年,增加了对网关、邮件用户的监控数据,改进了界面,并对程序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2012年,获批专利4项,分别为“一种BitTorrent种子文件爬取方法”、“一种虚拟机调度方法”、“一种eDonkey网络共享文件及客户端信息爬取方法”、“一种可自动调节参数的云计算系统负载预测方法”。
2012年,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发改委2011年度信息安全专项项目“基于可信身份联盟和云计算的数字资源安全防护服务”项目(2012.1-2013.12)。
2012年1月10日完成升级校园网汇聚交换机34B引擎2块,优化调整配置,升级后支持虚拟化技术,高可用和动态业务扩展。
2012年2月发布邮件系统WAP版,可支持通过智能手机直接收发北京大学邮件系统邮件。
2012年2月,继续面向全校提供两种桌面防病毒系统Node32和卡巴斯基。
2012年3月20日-22日完成勺园1、2、3、6、8号楼接入交换机改造,替换了运行多年的老旧设备。共覆盖639个房间,配置13台接入交换机。
2012年3月,计算中心开发的“系级公用房管理系统”上线运行。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公用房数据的透明性和准确性,为学校公用房定额测算提供依据。
2012年4月,计算中心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2012年4月,综合信息门户部署了SSL加密技术,保护了敏感数据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
2012年4月,计算中心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学校开发了“电子签到系统”,首次应用于4月1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代表大会。系统支持校园卡刷卡和条码扫描两种签到方式,并提供实时统计功能。
2012年4月19日至20日运动期间,新运动会MIS管理信息系统首次正式使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过程管理高效,效果非常明显。
2012年4月,为支持保卫部迎接4月25日北京市高校“平安校园”达标验收,计算中心完成学校各校门的光纤铺设、网络设备安装等工作,保证了网络的畅通,并上线运行了我们研制开发的“北京大学约车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网上约车、约车信息实时控制与管理、移动终端查询等功能。
2012年5月9日-10日,完成1136机房UPS改造,新购120KVA UPS 1台,将1台UPS容量升级到120KVA,完成后实现完全双路冗余供电。
2012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奖学金调控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6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导师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6月, “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博士后管理进出站正式上线运行,系统与国家博管会博士后管理系统交互,实时获取博士后进出站信息,规范和方便北大博士后管理。
2012年上半年,推出IP网关客户端的MAC版本和IOS版。下半年,IPGW客户端为Windows中英文版、Linux命令行版、Android版、iOS版、Mac OS X六个版本增加了弱口令提示和包月类型显示,推出了macosX正式版。
2012年7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信息查询和维护子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对职工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
2012年9月28日校工会网站系统上线,运行良好。
2012年9月30日完成并开放使用“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发布平台一期系统”。系统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实际需求建立,主要用于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的发布管理,包括用户认证、调查数据资源管理、数据集选取与下载等功能。
2012年10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身份认证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并上线运行,同时配合各应用系统进行认证服务和权限服务的升级工作。此次升级内容包括数据库软件切换,数据结构重构、功能升级改造、安全性能加强等。
2012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本科生执行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运行。
2012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结交流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北京大学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成使用。系统以人事部管理工作为核心,包括薪酬管理、规划调配、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博士后管理、人才开发、档案流转、人员信息九个方面,共300余个功能模块,涵盖人事部业务范畴内的职工从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可满足人事基本业务及扩展业务工作需要。
2012年11月,计算中心开发的“IAAA统一安全系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012年11月,计算中心的研究课题“北京大学开放式移动服务集成平台方案研究” 入选“北大研究”2012年度课题(一般课题)。
2012年11月,协助信息办,完成智慧校园规划的编写工作。
2012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党建子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并首次将该系统应用于党内统计年报工作。党建子系统是北京大学组织工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涵盖组织关系管理、党员发展、教育培训、党员统计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
2012年12月25日,CNGI08“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验收,北京大学参加的9个项目同时通过验收。
2012年12月,CERNET-211三期主干网升级改造项目开始在北京大学主节点实施。根据项目的安排,CERNET北京大学主节点的核心设备全部安装完毕,主节点到国家网络中心的100G线路于2012年12月20日连通,并于2012年底前开始在线测试。
2012年12月,完成保卫部、五四体育中心楼的网络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实验设备1号楼(原校医院住院部)完成设备安装。2012.12,已经完成理科2号楼、老化学楼、物理大楼南楼、静园6院、红五楼,共27台交换机的更换工作。
2012年12月,采用独立DHCPv4服务器实现无线网络地址分配,提高DHCPv4服务的稳定性,实现了IP地址分配的实时监控。
2012年12月31日,对目前仍然是百兆上联的校内楼宇进行上联改造,汇聚层设备替换为独立的支持百兆光口交换机。共增加3台交换机,改造22个百兆上联端口。
2012年,启动校园网运行管理云图系统开发工作,将校园网运行相关的各类统计数据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时展示。上半年,通过此系统可统计查询IP网关、邮件、无线网用户、视频会议、iptv、安全服务、服务器告警、用户热线等多个应用系统的运行数据。下半年,增加了对网关、邮件用户的监控数据,改进了界面,并对程序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2012年,获批专利4项,分别为“一种BitTorrent种子文件爬取方法”、“一种虚拟机调度方法”、“一种eDonkey网络共享文件及客户端信息爬取方法”、“一种可自动调节参数的云计算系统负载预测方法”。
2012年,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发改委2011年度信息安全专项项目“基于可信身份联盟和云计算的数字资源安全防护服务”项目(2012.1-2013.12)。
2013年1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广使用。
2013年1月,校园网出口电信链路扩容。
2013年1月,校园网IPv6出口扩容至10Gbps。
2013年1月,首次为研究生招生政治考试网上阅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3年3月,实现全校范围内无线网接入认证。
2013年3月,办公视频会议系统上线使用。
2013年4月,新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5月,教师公寓申请与选房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5月,新VPN系统上线使用。
2013年6月,改善办学条件专项项目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6月,校园网出口新增科技网国际带宽。
2013年7月,奖教金管理、博士后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7月,奖教金管理、博士后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7月,基金会捐赠项目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0月,无学籍学生管理、院系专业管理、学生团体保险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0月,举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与前沿展望学术研讨会”。
2013年10月,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增至2个。
2013年11月,党员管理、干部任免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2月,接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第42督导组检查与调研。
2013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3年12月,垃圾邮件过滤设备上线使用。
2013年1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广使用。
2013年1月,校园网出口电信链路扩容。
2013年1月,校园网IPv6出口扩容至10Gbps。
2013年1月,首次为研究生招生政治考试网上阅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3年3月,实现全校范围内无线网接入认证。
2013年3月,办公视频会议系统上线使用。
2013年4月,新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5月,教师公寓申请与选房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5月,新VPN系统上线使用。
2013年6月,改善办学条件专项项目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6月,校园网出口新增科技网国际带宽。
2013年7月,奖教金管理、博士后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7月,奖教金管理、博士后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7月,基金会捐赠项目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0月,无学籍学生管理、院系专业管理、学生团体保险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0月,举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与前沿展望学术研讨会”。
2013年10月,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增至2个。
2013年11月,党员管理、干部任免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3年12月,接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第42督导组检查与调研。
2013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3年12月,垃圾邮件过滤设备上线使用。
2014年2月,每月免费为师生提供60小时的收费地址上网时长。
2014年3月,万兆控制网关正式上线。
2014年6月,增加校园网出口联通链路。
2014年6月,“毕业驿站”网站正式上线。
2014年7月,迎新网正式上线。
2014年8月,完成图书馆等25栋楼宇的光纤改造。
2014年9月,校内门户中设备查询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9月,教职工出境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0月,制定网站报备和域名申请审批流程。
2014年10月,党员主题党日、党建创新立项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0月,用于英语教学写作的批改网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新版校内信息门户和微信服务号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统一缴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新版邮件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明确北京大学网站ICP备案流程,恢复网站备案工作。
2014年12月,用于服务器运维的堡垒主机投入使用。
2014年12月,部署网站安全监控系统。
2014年12月,完成网上办公系统升级更新。
2014年12月,非学历研究生管理、本科生成绩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2月,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2014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4年12月,万兆流量控制设备上线运行。

2014年2月,每月免费为师生提供60小时的收费地址上网时长。
2014年3月,万兆控制网关正式上线。
2014年6月,增加校园网出口联通链路。
2014年6月,“毕业驿站”网站正式上线。
2014年7月,迎新网正式上线。
2014年8月,完成图书馆等25栋楼宇的光纤改造。
2014年9月,校内门户中设备查询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9月,教职工出境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0月,制定网站报备和域名申请审批流程。
2014年10月,党员主题党日、党建创新立项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0月,用于英语教学写作的批改网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新版校内信息门户和微信服务号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统一缴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新版邮件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1月,明确北京大学网站ICP备案流程,恢复网站备案工作。
2014年12月,用于服务器运维的堡垒主机投入使用。
2014年12月,部署网站安全监控系统。
2014年12月,完成网上办公系统升级更新。
2014年12月,非学历研究生管理、本科生成绩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4年12月,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2014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4年12月,万兆流量控制设备上线运行。

2015年1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部正式上线。
2015年1月,完成有线与无线网络的物理分离,及汇聚层双上联改造。
2015年3月,财务系统在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正式上线。
2015年4月,党建工作评优表彰管理、干部档案核查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4月,建设全球无线漫游服务eduroam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根节点。
2015年5月,北京大学新版中英文主页上线。
2015年6月,学生自助服务机投入使用,可办理中英文成绩单等多种材料。
2015年7月,研究生参加毕业典礼确认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7月,本科生辅修双学位管理、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学位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9月,开始统一从本科新生农行卡中扣取网费预存至校园网账号,方便新生激活账号,使用校园网。
2015年9月,完成一键断网功能开发。
2015年11月,肖家河教师住宅申购管理与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11月,财务系统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等5家单位推广使用。
2015年11月,为第40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北京站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5年12月,网上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报文。
2015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5年12月,完成无线网私有化地址改造。
2015年1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部正式上线。
2015年1月,完成有线与无线网络的物理分离,及汇聚层双上联改造。
2015年3月,财务系统在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正式上线。
2015年4月,党建工作评优表彰管理、干部档案核查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4月,建设全球无线漫游服务eduroam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根节点。
2015年5月,北京大学新版中英文主页上线。
2015年6月,学生自助服务机投入使用,可办理中英文成绩单等多种材料。
2015年7月,研究生参加毕业典礼确认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7月,本科生辅修双学位管理、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学位管理等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9月,开始统一从本科新生农行卡中扣取网费预存至校园网账号,方便新生激活账号,使用校园网。
2015年9月,完成一键断网功能开发。
2015年11月,肖家河教师住宅申购管理与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2015年11月,财务系统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等5家单位推广使用。
2015年11月,为第40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北京站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5年12月,网上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报文。
2015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5年12月,完成无线网私有化地址改造。
2016年1月,完成校园网出口冗余架构建设。
2016年3月,首场Daf德福口语机考在微机教学机房举行。
2016年3月,2016版财务系统在教育部财务司上线使用。
2016年5月,每月免费为师生提供120小时的收费地址上网时长,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由2个增至3个。
2016年5月,为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6年5月,后勤报修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5月,为每间宿舍安装无线AP,完成全校学生宿舍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改造。
2016年6月,发布网关认证客户端iOS1.0版和安卓1.0版。
2016年6月,研究生证书材料校验网站正式上线。
2016年6月,VPN系统全面支持IPv6。
2016年7月,举行北京大学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启用暨杨辛先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2016年7月,新版网络服务网站正式上线。
2016年8月,为第三十三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ICPS2016)和第八届国际中子照相专题研讨会(ITMNR-8)提供会议系统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6年9月,举办“教育无线,全球畅游”北京高校加入eduroam联盟签约仪式。
2016年10月,人事综合信息系统在医学部部署运行。
2016年10月,本科生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
2016年10月,购置Matlab软件。
2016年11月,临时餐卡申请与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1月,为第41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北京站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6年12月,取消国际网收费,除基本月租外,全体师生访问互联网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2016年12月,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WCP2018)会议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无线网无感知认证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6年1月,完成校园网出口冗余架构建设。
2016年3月,首场Daf德福口语机考在微机教学机房举行。
2016年3月,2016版财务系统在教育部财务司上线使用。
2016年5月,每月免费为师生提供120小时的收费地址上网时长,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由2个增至3个。
2016年5月,为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6年5月,后勤报修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5月,为每间宿舍安装无线AP,完成全校学生宿舍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改造。
2016年6月,发布网关认证客户端iOS1.0版和安卓1.0版。
2016年6月,研究生证书材料校验网站正式上线。
2016年6月,VPN系统全面支持IPv6。
2016年7月,举行北京大学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启用暨杨辛先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2016年7月,新版网络服务网站正式上线。
2016年8月,为第三十三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ICPS2016)和第八届国际中子照相专题研讨会(ITMNR-8)提供会议系统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6年9月,举办“教育无线,全球畅游”北京高校加入eduroam联盟签约仪式。
2016年10月,人事综合信息系统在医学部部署运行。
2016年10月,本科生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
2016年10月,购置Matlab软件。
2016年11月,临时餐卡申请与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1月,为第41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北京站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6年12月,取消国际网收费,除基本月租外,全体师生访问互联网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2016年12月,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WCP2018)会议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无线网无感知认证系统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7年1月,微机教学机房投影和机房监控系统完成升级改造。
2017年1月,完成对校园网出口和核心层网络架构的升级改造。
2017年5月,统一认证系统IAAA增加双因素验证功能。
2017年5月,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7年5月,学生资助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7年5月,自主开发完成一键断网功能。
2017年5月,完成邱德拔体育馆的无线网超高密度覆盖。
2017年5月,为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7年6月,开始为自主招生阅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7年6月,学生网上选课系统支持本科生主修、辅修、双学位的统一选课,实现学部内跨院系选课。
2017年6月,积极推进云WAF的部署,对发现安全隐患的网站和新上线网站进行安全防护。
2017年6月,开始对学校网站启用渗透测试和安全巡检。
2017年6月,召开学生基本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协调会。
2017年9月,首次在迎新工作中启用刷脸报到功能。
2017年9月,为北达资源中学提供口语听力考试及计算机课程的上机服务。
2017年9月,网站群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10月,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面向全校进行集群命名的征集。
2017年11月,全新DHCP服务正式上线。
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首次提供会议刷脸签到服务。
2017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7年12月,举办北京高校高性能计算技术研讨会。
2017年1月,微机教学机房投影和机房监控系统完成升级改造。
2017年1月,完成对校园网出口和核心层网络架构的升级改造。
2017年5月,统一认证系统IAAA增加双因素验证功能。
2017年5月,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7年5月,学生资助子系统正式上线。
2017年5月,自主开发完成一键断网功能。
2017年5月,完成邱德拔体育馆的无线网超高密度覆盖。
2017年5月,为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7年6月,开始为自主招生阅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7年6月,学生网上选课系统支持本科生主修、辅修、双学位的统一选课,实现学部内跨院系选课。
2017年6月,积极推进云WAF的部署,对发现安全隐患的网站和新上线网站进行安全防护。
2017年6月,开始对学校网站启用渗透测试和安全巡检。
2017年6月,召开学生基本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协调会。
2017年9月,首次在迎新工作中启用刷脸报到功能。
2017年9月,为北达资源中学提供口语听力考试及计算机课程的上机服务。
2017年9月,网站群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10月,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面向全校进行集群命名的征集。
2017年11月,全新DHCP服务正式上线。
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首次提供会议刷脸签到服务。
2017年12月,完成技物楼、老生物楼等19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升级改造。
2017年12月,举办北京高校高性能计算技术研讨会。
2018年1月,新版校内信息门户及网络服务网站正式上线。
2018年1月,校园网出口带宽教育网链路扩容到10Gbps。
2018年1月,北京大学App iOS版正式上线。
2018年1月,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揭牌,"未名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1月,购置Origin软件。
2018年3月,教职工申办车证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3月,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3月,教工访客预约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4月,为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大全球总决赛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
2018年5月,教工邮箱容量由10GB增至20GB,学生邮箱容量由5GB增至10GB;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由3个增至4个。
2018年5月,PKU Visitor访客无线网正式上线。
2018年5月,“未名教学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5月,微机教学机房向个人用户提供免费上机服务。
2018年5月,万柳公寓服务中心报修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5月,为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8年5月,北京大学“就餐指数”正式上线。
2018年6月,勺园宾馆住客上网计费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6月,校本部与医学部建立人员数据同步机制。
2018年6月,第一套刷脸入校闸机投入使用。
2018年6月,举办“中美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研讨会”。
2018年7月,讲座活动和宣传督查专项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7月,邮件系统软件升级至XT5.0,用户授权数扩容至25万。
2018年7月,游客参观预约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9月,校医院健康档案服务正式上线。
2018年10月,“未名生科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12月,北京大学新版英文主页正式上线。
2018年12月,开发完成人脸识别应用服务,人脸采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2018年12月,购置Adobe系列软件。
2018年1月,新版校内信息门户及网络服务网站正式上线。
2018年1月,校园网出口带宽教育网链路扩容到10Gbps。
2018年1月,北京大学App iOS版正式上线。
2018年1月,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揭牌,"未名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1月,购置Origin软件。
2018年3月,教职工申办车证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3月,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3月,教工访客预约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4月,为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大全球总决赛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
2018年5月,教工邮箱容量由10GB增至20GB,学生邮箱容量由5GB增至10GB;师生网关最大连接数由3个增至4个。
2018年5月,PKU Visitor访客无线网正式上线。
2018年5月,“未名教学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5月,微机教学机房向个人用户提供免费上机服务。
2018年5月,万柳公寓服务中心报修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5月,为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8年5月,北京大学“就餐指数”正式上线。
2018年6月,勺园宾馆住客上网计费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6月,校本部与医学部建立人员数据同步机制。
2018年6月,第一套刷脸入校闸机投入使用。
2018年6月,举办“中美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研讨会”。
2018年7月,讲座活动和宣传督查专项申报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7月,邮件系统软件升级至XT5.0,用户授权数扩容至25万。
2018年7月,游客参观预约系统正式上线。
2018年9月,校医院健康档案服务正式上线。
2018年10月,“未名生科一号”集群正式提供服务。
2018年12月,北京大学新版英文主页正式上线。
2018年12月,开发完成人脸识别应用服务,人脸采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2018年12月,购置Adobe系列软件。
2019年1月,“燕园味道”预订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月,新版北京大学财务管理系统在学校各独立核算单位正式上线。
2019年2月,网站注册系统实现与网关的联动控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统一管理能力。
2019年3月,供暖费缴纳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3月,举办“高效信息化——人工智能”高校应用交流会
2019年5月,教育网身份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CARSI正式成为国际身份联盟组织eduGAIN的会员。
2019年5月,为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9年6月,中层正职领导离京请假审批服务正式上线。
2019年6月,“未名大数据一号”集群正式纳入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统一管理。
2019年6月,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
2019年7月,完成微机教学机房能效监控平台电力改造升级项目,实现网络控制机房电源及智能控制。
2019年7月,与香港大学首次开展慕课翻转课堂项目的VR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9年7月,肖家河教师住宅储藏间、车位的配售管理系统上线运行。
2019年7月,临时出入证申办系统与家属证管理系统先后正式上线。
2019年9月,校园卡招领系统正式上线,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9年9月,对学校网站实行年度审核机制,对重要网站实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2019年11月,人事自助服务机投入使用,可办理在职收入证明等多种材料。
2019年11月,参加“2019年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获得华北赛区第二名和全国优胜奖。
2019年11月,新网上办公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1月,举办“走进北大”——北京高校信息化交流会
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网盘正式上线。
2019年12月,新工会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2月,地质博物馆网站全新改版上线。
2019年12月,对口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计算机调拨。
2019年1月,“燕园味道”预订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月,新版北京大学财务管理系统在学校各独立核算单位正式上线。
2019年2月,网站注册系统实现与网关的联动控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统一管理能力。
2019年3月,供暖费缴纳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3月,举办“高效信息化——人工智能”高校应用交流会
2019年5月,教育网身份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CARSI正式成为国际身份联盟组织eduGAIN的会员。
2019年5月,为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提供了技术及服务保障。
2019年6月,中层正职领导离京请假审批服务正式上线。
2019年6月,“未名大数据一号”集群正式纳入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统一管理。
2019年6月,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
2019年7月,完成微机教学机房能效监控平台电力改造升级项目,实现网络控制机房电源及智能控制。
2019年7月,与香港大学首次开展慕课翻转课堂项目的VR技术支持和服务,
2019年7月,肖家河教师住宅储藏间、车位的配售管理系统上线运行。
2019年7月,临时出入证申办系统与家属证管理系统先后正式上线。
2019年9月,校园卡招领系统正式上线,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9年9月,对学校网站实行年度审核机制,对重要网站实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2019年11月,人事自助服务机投入使用,可办理在职收入证明等多种材料。
2019年11月,参加“2019年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获得华北赛区第二名和全国优胜奖。
2019年11月,新网上办公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1月,举办“走进北大”——北京高校信息化交流会
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网盘正式上线。
2019年12月,新工会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19年12月,地质博物馆网站全新改版上线。
2019年12月,对口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计算机调拨。
2020年1月,新版北京大学主页上线。
2020年2月,生物标本馆新网站上线,可网上浏览和参观标本馆。
2020年2月,完成了覆盖校本部、医学部、大兴、昌平及深圳研究生院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我校疫情指挥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2020年2月,面向学生的云战“疫”报送平台正式上线,可实时报送个人相关情况。
2020年2月,科研用印功能在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实现“零接触”审批。
2020年2月,“直播课堂”紧急上线,保障疫情下的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020年3月,基金会综合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3月,新版本科生教学计划子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4月,校门刷脸闸机设备全面启用。
2020年4月,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开始提供数据服务,接受校内的数据共享申请。
2020年5月,推出英文版校内门户首页及收入查询模块,提升了北京大学国际化形象。
2020年6月,学生返校申请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6月,线上论文评阅系统正式上线,完全替代线下论文周转。
2020年7月,燕云直播平台正式上线,为学校教学及重大活动提供直播服务。
2020年7月,电子学位证书功能上线。
2020年9月,新生邮件系统托管至网易企业邮箱。
2020年?月,后勤人事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12月,完成图书馆东馆、实验设备2号楼、文史楼等5栋楼宇的网络改造。
2020年12月,教育网联邦认证CARSI服务快速发展,接入的学校从22所增至603所,接入的电子资源提供商从7家增至近70家。
2020年1月,新版北京大学主页上线。
2020年2月,生物标本馆新网站上线,可网上浏览和参观标本馆。
2020年2月,完成了覆盖校本部、医学部、大兴、昌平及深圳研究生院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我校疫情指挥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2020年2月,面向学生的云战“疫”报送平台正式上线,可实时报送个人相关情况。
2020年2月,科研用印功能在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实现“零接触”审批。
2020年2月,“直播课堂”紧急上线,保障疫情下的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020年3月,基金会综合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3月,新版本科生教学计划子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4月,校门刷脸闸机设备全面启用。
2020年4月,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开始提供数据服务,接受校内的数据共享申请。
2020年5月,推出英文版校内门户首页及收入查询模块,提升了北京大学国际化形象。
2020年6月,学生返校申请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6月,线上论文评阅系统正式上线,完全替代线下论文周转。
2020年7月,燕云直播平台正式上线,为学校教学及重大活动提供直播服务。
2020年7月,电子学位证书功能上线。
2020年9月,新生邮件系统托管至网易企业邮箱。
2020年?月,后勤人事系统正式上线。
2020年12月,完成图书馆东馆、实验设备2号楼、文史楼等5栋楼宇的网络改造。
2020年12月,教育网联邦认证CARSI服务快速发展,接入的学校从22所增至603所,接入的电子资源提供商从7家增至近70家。
2021年1月,校史馆、档案馆新网站相继上线。
2021年4月,科研机构管理系统为社科部、科研部、学科办管理的虚体及实体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顺利支持了年度检查工作
2021年5月,首次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1年5月,根据学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工作部署,开通毕业生线上报名、线上提交资料、线上审查的信息渠道,保障仪式顺利举行。
2021年5月,首次以攻击队身份参与了教育部攻防演练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2021年5月,组织学生参加ASC 2020-2021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获得一等奖,位列全球第四名。
2021年7月,完成校园网四个核心机房的环境监控系统建设。
2021年7月,优化升级选课系统和统一认证系统,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并发响应性能。
2021年8月,迎新工作过中首次增加了现场拍照存档和信息比对功能,使新生报到工作更加规范。
2021年9月,完成新校区一期网络建设,师生在新校区享有与燕园校区相同的上网体验。
2021年9月,完成校园卡升级工作,在校本部、医学部、新校区同步推出数字校园卡,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实现就餐、门禁等功能
2021年9月,合同制招聘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实现了招聘指标和招聘信息的线上申请、审批
2021年11月,教育网联邦认证和资源共享基础设施CARSI入选2021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和“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优秀案例”
2021年11月,旧有住房配售系统正式上线,涵盖申购、公示、户型导览等功能。
2021年11月,离退休部管理系统正式上线,涵盖人员信息管理、困难补助管理、工作报告提交等功能。
2021年11月,公费医疗便捷报销系统正式上线,学校师生转诊到三院看病后,报销费用自动到账。
2021年1月,校史馆、档案馆新网站相继上线。
2021年4月,科研机构管理系统为社科部、科研部、学科办管理的虚体及实体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顺利支持了年度检查工作
2021年5月,首次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1年5月,根据学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工作部署,开通毕业生线上报名、线上提交资料、线上审查的信息渠道,保障仪式顺利举行。
2021年5月,首次以攻击队身份参与了教育部攻防演练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2021年5月,组织学生参加ASC 2020-2021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获得一等奖,位列全球第四名。
2021年7月,完成校园网四个核心机房的环境监控系统建设。
2021年7月,优化升级选课系统和统一认证系统,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并发响应性能。
2021年8月,迎新工作过中首次增加了现场拍照存档和信息比对功能,使新生报到工作更加规范。
2021年9月,完成新校区一期网络建设,师生在新校区享有与燕园校区相同的上网体验。
2021年9月,完成校园卡升级工作,在校本部、医学部、新校区同步推出数字校园卡,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实现就餐、门禁等功能
2021年9月,合同制招聘计划管理子系统上线,实现了招聘指标和招聘信息的线上申请、审批
2021年11月,教育网联邦认证和资源共享基础设施CARSI入选2021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和“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优秀案例”
2021年11月,旧有住房配售系统正式上线,涵盖申购、公示、户型导览等功能。
2021年11月,离退休部管理系统正式上线,涵盖人员信息管理、困难补助管理、工作报告提交等功能。
2021年11月,公费医疗便捷报销系统正式上线,学校师生转诊到三院看病后,报销费用自动到账。
2022年4月,紧急开发完成核酸应检尽检系统,实时跟踪校内师生核酸检测情况。
2022年4月,大额资金使用审批系统正式上线,系统覆盖了大型软件(非科研类)购置、科教用品购置、科研外包等多业务场景。
2022年5月,燕云直播平台对接疫情期间直播需求,紧急增加13门课程。
2022年5月,开发完成师生出入校及园区往返审批系统,服务疫情管理需求。
2022年5月,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2年5月,完成消防监控系统升级改造。
2022年6月,档案专审系统正式上线。
2022年6月,打通校本部与医学部之间无线网认证,实现互连互通。
2022年7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管理系统上线,覆盖了心理咨询业务的全流程。
2022年7月,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正式上线,对资金流向进行关联分析和警示。
2022年9月,考务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22年9月,医学部研究生选课系统正式上线,实现校本部和医学部学生的统一选课。
2022年9月,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北京大学钓鱼邮件攻防演练
2022年10月,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司联合推出基于NFC的“北大电子交通卡”。
2022年10月,在多个食堂提供现场开通NFC“北大电子交通卡”服务。
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二届信息安全综合能力竞赛举行
2022年11月,校园网40G网关正式上线。
2022年12月,虚拟货币“挖矿”专项整治工作初步完成,通过上级单位连续20多轮检测。
2022年12月,完成30个网站的IPv6技术改造,域名系统实现了IPv6授权体系。
2022年4月,紧急开发完成核酸应检尽检系统,实时跟踪校内师生核酸检测情况。
2022年4月,大额资金使用审批系统正式上线,系统覆盖了大型软件(非科研类)购置、科教用品购置、科研外包等多业务场景。
2022年5月,燕云直播平台对接疫情期间直播需求,紧急增加13门课程。
2022年5月,开发完成师生出入校及园区往返审批系统,服务疫情管理需求。
2022年5月,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2年5月,完成消防监控系统升级改造。
2022年6月,档案专审系统正式上线。
2022年6月,打通校本部与医学部之间无线网认证,实现互连互通。
2022年7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管理系统上线,覆盖了心理咨询业务的全流程。
2022年7月,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正式上线,对资金流向进行关联分析和警示。
2022年9月,考务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2022年9月,医学部研究生选课系统正式上线,实现校本部和医学部学生的统一选课。
2022年9月,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北京大学钓鱼邮件攻防演练
2022年10月,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司联合推出基于NFC的“北大电子交通卡”。
2022年10月,在多个食堂提供现场开通NFC“北大电子交通卡”服务。
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二届信息安全综合能力竞赛举行
2022年11月,校园网40G网关正式上线。
2022年12月,虚拟货币“挖矿”专项整治工作初步完成,通过上级单位连续20多轮检测。
2022年12月,完成30个网站的IPv6技术改造,域名系统实现了IPv6授权体系。
2023年1月,举办第零届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综合能力竞赛
2023年2月,和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共同举办高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工作推进研讨会
2023年3月,因公临时出入境申报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全流程线上申报管理
2023年3月,参与学校“党建迎评”工作
2023年4月,医学部公费医疗便捷报销系统正式上线
2023年4月,参加第六届“强网杯”人工智能挑战赛,荣获冠军
2023年5月 ,餐饮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报销系统正式上线
2023年5月,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3年5月,完成校园网核心机房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2023年5月,参加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荣获总冠军
2023年6月,校园卡”超级SIM交通卡“正式上线
2023年6月,高性能计算平台”未名二号“集群投入试运行
2023年6月,完成校园网核心层架构升级,实现扁平化管理
2023年6月,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沙盘推演在北京大学举行,计算中心代表攻击队参与攻防对抗推演
2023年8月,主办“算力平台与应用新技术论坛”
2023年8月,完成新校区14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建设
2023年9月,完成8个微机教学机房的升级改造
2023年9月,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北京大学钓鱼邮件攻防演练
2023年1月,举办第零届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综合能力竞赛
2023年2月,和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共同举办高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工作推进研讨会
2023年3月,因公临时出入境申报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全流程线上申报管理
2023年3月,参与学校“党建迎评”工作
2023年4月,医学部公费医疗便捷报销系统正式上线
2023年4月,参加第六届“强网杯”人工智能挑战赛,荣获冠军
2023年5月 ,餐饮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报销系统正式上线
2023年5月,开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2023年5月,完成校园网核心机房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2023年5月,参加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荣获总冠军
2023年6月,校园卡”超级SIM交通卡“正式上线
2023年6月,高性能计算平台”未名二号“集群投入试运行
2023年6月,完成校园网核心层架构升级,实现扁平化管理
2023年6月,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沙盘推演在北京大学举行,计算中心代表攻击队参与攻防对抗推演
2023年8月,主办“算力平台与应用新技术论坛”
2023年8月,完成新校区14栋楼宇的网络系统建设
2023年9月,完成8个微机教学机房的升级改造
2023年9月,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北京大学钓鱼邮件攻防演练